北京皮炎医院医师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10611/9052153.html
封面新闻记者肖洋
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一周年。这不仅是我国首次以单一物种名称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更是一个被“伞护”的生态家园,有超过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这背后,有无数人走进崇山峻岭,默默无闻。
红外相机拍到的大熊猫
想要研究熊猫,新鲜的熊猫粪便是很重要的样本。
在四川雅安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想要捡到新鲜的熊猫粪便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在这片超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生活着28只野生大熊猫(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据)。藏在高山密林中的熊猫粪便,需要工作人员跋山涉水才有可能遇见。
付明霞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的付明霞说,她们常常在大山深处为了找到新鲜的熊猫粪便而一筹莫展绞尽脑汁。为此,她们也戏称自己为“捡屎官”。无论春夏秋冬,她们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只是为了能多捡两坨新鲜的熊猫粪便。
作为一名合格的捡屎官,她们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保证能在崇山峻岭里穿行;还要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去分辨、发现和处理熊猫的新鲜粪便。付明霞说,“捡屎”就是熊猫捡屎官一生的“屎命”,捡各种各样的粪便,就是她们一生的“粪斗”目标。
大熊猫捡屎官
想要研究一个动物,首先就要获取它的样本。
对大熊猫而言,极低的种群数量使得监测人员很难在野外与其偶遇。因此,从环境中找到熊猫留下的蛛丝马迹,并通过这些线索了解、保护熊猫,就成为研究人员的突破口。相较于毛发、脚印、爪痕,熊猫的粪便则是一种比较容易被观察到的痕迹。
大熊猫粪便(带咬节)
对研究人员来说,有用的不是大熊猫粪便本身,而是其表层的那层黏液。大熊猫食性特殊,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它的肠道仍是食肉动物的肠道,为了自我保护,进食后熊猫会分泌出大量黏液去包裹粗纤维的竹子。这样一来,大熊猫粪便的黏液里就可能会有肠道细胞。只要黏液足够新鲜,就能从中提取到大熊猫的遗传物质。
吃过竹竿的大熊猫,粪便里还会存有竹子的咬节,而不同大熊猫个体粪便里的咬节长短、咀嚼程度等都不同。
因此,通过大熊猫粪便提供的信息,研究人员就能了解它的种群数量、个体性别、年龄结构等基本信息。
野外作业
在野外遇到大熊猫粪便时,付明霞她们有一套辨别其新鲜与否的标准。通过对比大熊猫粪便表面的光泽度完整度,再根据当时的天气温湿度,就能判断这坨大熊猫粪便是否能为她们所用。一般而言,她们只捡1—3天内的大熊猫粪便,在冬季则会捡7天以内的。
将新鲜的大熊猫粪便捡回来后,若没有做熊猫肠道微生物、寄生虫等特殊需求,她们通常会将其表面的那层黏液剥离并保存在无水乙醇内,记录下捡到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后,再送去专门的机构进行鉴定。
大熊猫粪便本身容易松散,因此,表面黏液很容易剥落。对有竹竿的熊猫粪便,她们还会将里面的咬节挑出来测量。较大的粪便能挑出二三十个咬节,较小的粪便也能挑出十多个。测咬节时,通常需要用到个左右的咬节。因此,在野外遇到新鲜的熊猫粪便,她们会根据需求捡五到六坨。
大熊猫粪便
付明霞说,大熊猫的粪便为一坨一坨的形状,很像烤红薯。新鲜的熊猫粪便(竹叶便)没有异味,甚至有竹叶的味道。而发酵之后,它的酸腐味也不重。因此,“捡屎”这个工作,也并非难以下手。
在野外,想要找到熊猫的粪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年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工作以来,付明霞也就捡到过五六次新鲜的熊猫粪便。
大熊猫取食时会躺在地上把够得到的竹子拉到身边,它会向下不停卷啊卷,直到能吃到鲜嫩的竹叶,或者直接把竹子咬断,取食竹竿。大熊猫食量大,在一个地方进食,往往会拉拽下一片竹子。如果不是路过,它们还通常会在进食的地方留下成堆的粪便。因此,在野外寻找大熊猫痕迹时,监测队员常常会压低身子观察竹林是否凌乱,来判断该区域是否有过熊猫活动。
付明霞(右四)和她的小伙伴们
付明霞说,虽然有研究人员提出过其他更加“高端”的监测方法,但苦于对成本和设备的要求都太高,也没法推广普及。而用图像识别野外大熊猫也有难度,这种方法需要通过特殊体征进行识别,比如有些大熊猫个体后肢的白色毛斑块。但野外大熊猫出现在镜头前,不一定每次都能拍到其识别特征。
相比之下,收集熊猫粪便测DNA的方法成本相对低、技术成熟,因此,收集新鲜的大熊猫粪便仍是目前采用研究熊猫个体识别的主要方法。
“我们做大熊猫种群调查监测,主要就是去捡它的粪便,‘捡屎官’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进山巡护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之前,付明霞在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工作。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划定以后,就将大相岭自然保护区囊括其中,而付明霞等人所负责的范围也从一开始的平方公里,增加到超过平方公里。
去年,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巡护出了指导规范,并在荥经片区划定了34条巡护样线。
付明霞(右一)和她的小伙伴们
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基层工作人员,付明霞和同事从事的主要是调查巡护工作。大熊猫国家公园没设立之前,巡护主要看森林里有无人员干扰、森林火灾防范、自然灾害防范和病虫害监测等。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以后,她们还要监测区域内其他野生动植物的情况。巡护内容增加,专业性也更强。
每个季度,他们都会按划定的样线做一次巡护,平均下来,一次巡护要花30多天的时间。荥经片区包括大相岭山系南段东北侧和邛崃山系东南段,山高谷深,很多样线所在区域都在深山,需要人用脚步丈量。
付明霞所在的巡护队一共有14个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人,巡护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都有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背景,如付明霞。而巡护人员则是从荥经本地招募而来。开展工作前,会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培训,将相关的知识传授,以便招募的巡护人员能协助开展监测巡护事务。
付明霞(右二)一行开展野外作业
跑一条样线,一般是两人一组,向导足够的情况下,远一点的样线则会三人一组。巡护样线时,她们一般会在早上8点左右出发,下午三四点时返回。巡护前,大家会在每条样线上设置预定位置,如果中午12点到一点左右没法到达预定位置,则必须返回。
红外相机拍到的中华鬣羚
巡护样线,首先看的是样线区域内有无人为干扰,矿山小水电退出后,盗伐盗猎就是主要的监控对象。此外,除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