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熊猫滚滚告诉你l吃出健

熊猫的生存之道

据《山海经》记载:“猛豹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能食蛇,食铜铁,豹或作虎。”这里能吃蛇吃铁的“猛豹”,按照《中国古代动物学史》的观点,就是大熊猫。传说,熊猫还是魔神蚩尤的坐骑呢,在黄帝和蚩尤之战中,那可是异常凶猛强悍呀。

原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万年前中新世晚期,那时人类的进化尚处在古猿时期。

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60-70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栖息地曾覆盖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生存至今。

图l伪装者。黑猫是猫,大熊猫是熊

食肉类哺乳动物由多万年前的麦牙西兽类动物演化而来。麦牙西兽演化出鳍脚类、狗形类和猫形类动物。虽然大熊猫的名字中有一个“猫”字,但它们可是从狗形类演化而来的哦!

动物的食性其实是充满弹性的。禄丰始熊猫的牙齿化石告诉我们,始熊猫是一种广食性动物,不过当时它的菜单中还罕见植物,因为它的臼齿小且平滑,还不能有效磨碎粗糙的植物纤维。

那时候始熊猫生活在相当于现在整个东亚中南部的温暖湿润的中低纬度林地,食物充足,生活安逸。

来源l纪录片《我们的星球》

不久,冰川期来临,原本广袤的温带和亚热带森林面积迅速缩小。

不仅要面对日益缩小的生存空间,始熊猫还面临强悍的竞争者——那些原本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广食性动物们被严寒驱赶到了始熊猫的栖息地。

重压之下,始熊猫必须做出选择。

转变菜单,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万年前的小种大熊猫拥有了粗糙宽大的臼齿,这是食草的标志。

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逐渐繁荣起来。

人类是地球上目前出现的最广食性的动物之一,上至飞禽走兽,下至树皮草根,人类无一不食。两千年前,我国的河南、湖北、湖南、贵州和云南五省还可以见到大熊猫,而今天,除了甘肃、陕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面积不到平方千米的隐秘山岭中还有多只野生大熊猫,我们只能在动物园见到国宝。

  

有观点认为,熊猫由食肉退化为只以竹子为食,这是熊猫走上进化死胡同的表现。真是这样吗?

熊猫的演化史可是能追溯到2万年前哟,而人类的发展史还不到万年呢!

大熊猫避开了和其他动物的食物竞争,选择了吃竹子,而且熊猫吃竹子可是很讲究“策略”的。春天,吃萌发的春笋;夏天,吃富含钙质的竹叶,为孕育宝宝做准备;冬天,吃竹竿,因为在冬季,竹子的营养物质都储存在竹竿之中。

大熊猫看起来憨态可掬,但它们却拥有尖利的牙齿以及和北极熊、棕熊不相上下的强大的咬合力。熊猫吃竹子,就像我们吃黄瓜一样轻松。为了更方便地吃竹子,大熊猫还演化出了第六根指头——伪拇指。

熊猫是数次环境剧变中的幸存者,是懂得遵循自然规律的高手。

针对“大熊猫退化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年的一期《分子生物学与演化》杂志上发表《大熊猫并非演化的死胡同》一文进行反驳。文章认为,必须看到,依靠着这种独特的饮食习惯,大熊猫已经在四川地区生存了数百万年。而大熊猫的解剖学特征,使其能够更高效的吃竹子:它前肢的假拇指有利于抓握竹枝;其有力的下颚骨和大而平的牙齿则是咀嚼竹纤维的利器。重而致密的头骨,可适应咀嚼大量植物性食物的需要。高度发达的颧弓以及硕大扁平的牙齿有利于研磨枝叶。手掌边上增生的指骨,让大熊猫可以抓住竹枝再将其送到嘴边。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营养生态学家查尔斯·劳本海默(CharlesRaubenheimer)认为:“大熊猫演化成靠竹子为主要生计,便拥有了几乎取之不尽且少有竞争的食物来源。它简直就是生活在食物的海洋里!这是个卓越的演化策略,在很长时间里,大熊猫一直是成功的,直到人类活动侵占了它们的栖息地……”

国宝的诞生

图l游客与大熊猫人偶合影留念

人们提及熊猫必想起中国,提及中国也多半会想起熊猫。而熊猫无论是从珍稀度、奇异度还是受欢迎程度上看,都是能担此重任的生物。国宝,就这样诞生了。

在保护生物学领域,熊猫被定义为旗舰种和伞物种。我们投入了如此之大的人力和财力来保护大熊猫,是因为大熊猫所处的西南山地,是中国的动植物宝库。中国约32%的哺乳动物、39%的鸟类、20%的爬行动物、26%的两栖动物、4%的鱼类和大熊猫一起生活在那里。保护了熊猫的栖息地,就是保护了这些动物。而保护这些动植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打扰,让它们自由地生长。

大熊猫拥有强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fz/101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