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202/4768975.html
在中国民俗中,“6”是一个吉祥数字。“6”和“禄”“路”谐音,通常表示福运连连、路路皆通的含义。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从6只大熊猫起家,历经30余年,而今繁衍成只的庞大家族,增长了30多倍。成都熊猫基地在年~年间以.21%的种群增长率和只的绝对增长数量,建立起目前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种群,并帮助兄弟单位繁育成活26只大熊猫。这样的硕果,可以说是大熊猫家族的“福运”,但是道路上却充满了艰辛,这是两代科研工作者筚路蓝缕,艰难探索实践的结果。
从年到年,岷山和邛崃山等地的冷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以竹子为食的大熊猫遭遇史无前例的生存危机。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成都凭借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信息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拯救大熊猫这一濒危物种的重任,义不容辞。当时,各地发现的63只病、饿大熊猫先后都被送往成都,由成都动物园组织专家紧急施救。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康复后,被送往全国各处动物园,其中有16只被调拨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6只留在成都动物园。这些大熊猫后来成为了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基础。
当时的成都动物园面积小,饲养种类多,不能专注于大熊猫的饲养繁育,还存在动物密集,疾病容易传染的风险等问题。是否有必要在远离动物园的地方为这些大熊猫建设一个新的家园?从动物园、成都园林管理局(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到当时的成都市政府都在思考。
年春节,时任成都市园林管理局局长,曾经的成都动物园园长、动物专家张安居同志向时任国家建设部、四川省林业厅(现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的相关负责人汇报,议定建立“基地”。首先,“基地”定位,不仅是“饲养场”,还应是探索大熊猫奥秘的科研机构,更是向广大群众普及科学知识的大课堂;其次,它修建在成都,不仅属于成都园林管理局,更属于中国。最后,大家敲定了这个日后名扬四海的名字——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该基地于年正式成立了。
成都熊猫基地坐落于成都北郊斧头山,曾经在这里的成都建设学校,由于土地太过贫瘠,水质条件不合格,另择新址重建,遗留下来的教学楼成了如今的博物馆、游客中心和大熊猫国际艺术馆,曾经的学校食堂成了现在的竹韵餐厅。
交通不便,一条坑坑洼洼、连卡车都颠簸不堪的机耕道从动物园修到了斧头山,现在名曰熊猫大道。
当时的第一批员工大多来自成都熊猫基地区域内迁出后的失地农民。从学校毕业具有专业技能的科技人员极少,寥寥无几的管理人员也是从成都动物园抽调而来。道路不通,外出办事时要在尘土漫天的熊猫大道骑行一两个小时的自行车;通讯不便,整个成都熊猫基地仅有一部电话座机。那时,失地农民甚至宁愿去城郊结合部的洗车场上班,也不愿意来这里工作。
从年开始,中国大熊猫陆续赠送给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国内外都抱着同样的期冀,希望这些大熊猫能在人工圈养条件下,顺利繁育后代。孰料希望落空。原来,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存在多个技术难题,人们习惯性地将其概括为“三难”:发情配种难、受孕难、育幼难。“三难”一直困扰着中外科学工作者们。
年以前,大熊猫人工繁育成活率只有33%。因为大熊猫妈妈生下双胞胎后,通常只选择其中一只喂养。让大熊猫妈妈养好双胞胎,是提高成活率,突破“育幼难”的关键。年,成都熊猫基地进行双胞胎喂养实践,办法是饲养员冒着极大风险,采用“调包计”,让两只幼仔轮流吃上初乳,使哺育双胞胎获得成功。年,也成为攻克“育幼难”的里程碑之年。年,“人工繁育大熊猫双胞胎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大熊猫配种是又一个难题。过去,对雌性大熊猫的排卵期没办法准确把握,只能下“大包围”,用多次授精以提高成功概率,往往让雌性大熊猫痛苦不堪。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以侯蓉研究员为首的攻坚团队熬过无数日夜,“排卵监测,适时配种”的研究终于露出曙光。侯蓉研究员正是运用这一项研究成果,如同“飞碟打靶”一样,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果断行动。事实证明,这项科研成果不仅减少了对雌性大熊猫的损伤,减轻了它们的痛苦,也极大提高了人工授精的成功率。年9月,美国亚特兰大举城欢腾,旅美7年未孕的大熊猫“伦伦”,采用了成都熊猫基地的人工授精技术,终于成功怀孕并顺利产下幼仔“美兰”。“美兰”的降生,再次向世界证明了大熊猫“发情配种难”与“受孕难”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30多年的攻坚克难,30多年的不懈努力,30多年的锲而不舍,成都熊猫基地的科研技术人员攻破了“三难”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一个又一个奇迹在成都熊猫基地里诞生!人工采精、授精和内分泌研究技术的突破,揭开了大熊猫人工辅助繁殖育幼技术的奥秘,创新性的技术成为大熊猫迁地种群稳定增长的核心与关键;大熊猫出血性肠炎、营养不良综合症、轮状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疾病防治技术的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威胁大熊猫种群安全的疾病难题;而饲养管理和营养方面的研究和成果应用,成为成都大熊猫种群保持健康和活力的根本技术保障。成都熊猫基地凭借着对各项科技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大熊猫饲养繁育水平,最终建立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迁地种群,对推动我国大熊猫迁地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年5月,在时任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局长的强力支持下,成都熊猫基地力排众议,兴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猫谷”,启动极具挑战性的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工作。熊猫谷占地亩,已于年4月20日正式对外开放。目前,熊猫谷已拥有3栋大熊猫野化过渡训练兽舍和一个半野化训练场,常年有大熊猫在这里开展野放适应性训练研究。年5月,成都熊猫基地与四川雅安荥经县政府正式签订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管理野化放归基地,并开展圈养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以及大熊猫和伴生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研究,探索大熊猫保护科学研究新模式。至此,与成都熊猫基地开展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的保护区达到3个:龙溪—虹口、栗子坪、大相岭。不久的将来,在大熊猫回家的道路上,必将有成都熊猫基地浓墨重彩描绘的美丽画卷。
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仅仅通过科研的手段远远不够,全民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共同参与,才是人与动物长久生存的希望。因此,早在年,成都熊猫基地便率先成立了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系统内首个公众教育专职部门。保护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使得成都熊猫基地不再停留在“大熊猫生态公园”的概念上,而是衍生为让青少年们愉快学习的森林里的绿色校园。成都熊猫基地的科普教育部门以知识、情感、行为渐进式保护教育为目标,深入城市社区、大中小学、幼儿园和农村,开展一系列保护教育项目,成为我国传播生态保护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面旗帜。近年来,成都熊猫基地与国内外众多机构开展合作,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网络,先后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成都市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科普教育和生态保护示范基地等称号。
年,成都熊猫基地年游客量为零;年,成都熊猫基地年游客总量已高达万人次,是中外游客观赏、了解大熊猫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成都熊猫基地坚持科研旅游并重的指导思想,形成“产、学、研、游”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造园手法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态环境,大熊猫产房、熊猫饲养区、科研中心、医院分布有序,若干处熊猫“别墅”散落于山林之中。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在这里幸福生活,其乐融融。年及年,成都熊猫基地两次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佳”单位;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年,被权威机构评为“中国景区国际影响力20强”之一;年成都也因为拥有大熊猫,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上52个最值得旅游的城市”之一。作为窗口单位,成都熊猫基地为我国大熊猫对外交流和知名度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的史册上,成都大熊猫不断书写着功勋卓著的一页页浩气篇章。自年以来,成都大熊猫先后出访日本、美国、墨西哥、瑞典、荷兰、加拿大、法国、德国、西班牙等13个国家和地区,共繁育成活大熊猫30只,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尤为卓著的是,近12年来,成都熊猫基地提供技术支持的大熊猫国际合作繁育产仔率高达90%,幼仔成活率高达96%,这一成绩使得成都熊猫基地成为迄今在国外繁育大熊猫成活率最高的机构。
为深入打造成都大熊猫科研保护、教育、旅游、文化,将大熊猫的生态、人文、产业价值和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熊猫之都”项目启动了,涵盖了成都市北湖片区、都江堰片区和龙泉山片区3个区域,规划面积约69平方公里。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征集设计方案,以大熊猫保护为核心,以大熊猫科研繁育、野化放归、公众教育、国际交往、旅游休闲、文化创意、户外运动等为主要功能,旨在建设全球保护典范、世界熊猫之都、生态文明之窗、公园城市之星,构建国家名片,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城市典范。
32年弹指一挥间,成都熊猫基地当年以野外抢救留下的6只病、饿大熊猫艰难起步,依靠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坚实过硬的科技成果,建立了现存只的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圈养迁地种群,且32年来未从野外捕捉过一只大熊猫。更在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教育、教育旅游、野放研究、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从6到,这不仅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的功绩,更是成都熊猫基地两代人用爱与汗水凝结的一座丰碑。(来源:《看熊猫》杂志文: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编辑:徐诺图文来源:看熊猫往期精选
一位副省长的批示与一串数据的跃动
最美驾驶员林美菊:唇齿相依,在曹营“A计划”的赛道上创优争先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元新人礼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