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m.39.net/news/a_5845622.html为什么有的家长觉得陪2~4岁孩子画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引导了半天,要么是乱画,要么3分钟画完了,于是就开始担忧,是不是自己孩子“注意力太差”?又或是“在绘画上没什么天赋”?其实家长们或多或少对幼儿涂鸦和绘画存在误解,进而导致对陪画失去信心。今天,将这些误解总结成8个小点,帮助爸爸妈妈重塑教育观念,轻松激发孩子的绘画能力。1、纸笔就是玩具
“孩子画两笔就没有兴趣,然后就去玩玩具了。”
把幼儿绘画看成游戏的一种,而不是非得有个结果的学习。纸和笔就是玩具,把它们放在玩具区,让孩子觉得画画像玩乐高、看绘本一样自然。用“纸笔”玩耍和用“玩具”玩耍都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孩子暂时对画画没兴趣没什么大不了,他只是还没有发现纸笔玩耍的真正乐趣。只要他看待纸笔像玩具一样轻松,愿意继续涂抹,终有一天会发现其中奥秘。2、乱涂乱画,也是一种画画“孩子不会画画,他只是在乱画。”2、3岁的孩子刚学会拿笔的时候,肯定是乱涂乱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教小朋友画苹果、老虎、冰淇淋等具体的事物了。有些专家把这个阶段叫做“涂鸦期”,孩子通过乱涂乱画,尝试用笔来留下某种“痕迹”。从2-4岁开始,孩子分别会经历“无规则涂鸦”、“控制性涂鸦”和“命名涂鸦”三个阶段。▲上幅作品是几个小朋友一起完成的无控制涂鸦,没有含义,涂鸦过程是一些情绪抒发和手臂练习。▲这幅《蜗牛》,左边更偏向无规则涂鸦,但有一定规律性;右边是控制性的涂鸦,而且小朋友还对右边图案做了联想,觉得像蜗牛,于是右边这幅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命名涂鸦。▲这幅画,小朋友画完以后告诉我画的是《猫猫的眼睛》,属于命名涂鸦。我们需要尊重孩子涂鸦期的发展规律,信任他们在涂鸦初期的每一次表现,给予他探索的自由。期间,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充分释放,控制线条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后期绘画能力就更容易自然形成。3、每个孩子涂鸦期,长短不一样“别人家的同龄孩子能画好多东西了,为什么我家的还是乱画。”
如果一个还在涂鸦期的孩子能画出好多具象的东西,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被提前教授了简笔画,模仿能力强的孩子照着画,但这种绘画能力并非自然激发,如果后期缺乏引导,思维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其创造力发展。还有一种情况是这类孩子涂鸦期比较短,对于视觉图形敏锐度比较高,能在更短时间内发现“绘画秘密”。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这和你家孩子的成长又有什么关系呢?奇葩说冠军詹青云的妈妈愿意花上十几年等待她从“笨小孩”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宝宝涂鸦期多等待一些时间为什么不可以呢。每个孩子涂鸦期长短不一样的,相信自己的孩子,他一定会给你惊喜!4、信任孩子可以独自画画“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画画,而且我也不专业。”我有一个朋友,不是太熟,普通妈妈,不懂设计和艺术,但有一次我看到她5岁小朋友的画,非常有想象力。就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她说,她也没做什么,看见我在朋友圈推广自由画受到启发,于是在孩子3岁多的时候,每天在他桌子摆一张纸和一支笔,他在上完幼儿园回来后就画上几笔,然后就越来越爱画了。我当时听完很吃惊,后来一想,她的做法才是真正能够促进孩子成长的。我们引导孩子画画,最终目的,是让他能形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只有在我们陪伴下才会去玩的乖孩子。家长要把握好亲子时间和孩子独处时间的比例,为孩子的独立成长留下空间。5、相信每天3分钟的力量
“孩子注意力不行,画画不认真,画几分钟就不画了。”
幼龄孩子注意力时间短,画得快是非常正常的事。鸟居昭美在《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书里也提到,5分钟时间里,孩子可能就已经涂鸦好几幅作品了。
时间短并不代表画画不认真。大部分2、3岁孩子的认知只能支撑这么久。
只要每天留出涂鸦时间,哪怕只有3分钟,长此以往孩子投入绘画的时间肯定会变长。
家长的作用不是埋怨孩子,而是等他短暂涂鸦之后耐心的倾听与交流。
当然,你还可以做一件事——如果见他兴致不错,就再拿出一张纸,满眼期待的看着他说:“画的真好,再奖励你一张纸,想画什么都可以哟。”
6、陪画,以培养创作观为先
“让孩子画个东西,他老是画不出来,还说自己不会画。”如果孩子还处在涂鸦期,我们就不要老想着孩子画出个什么具象的东西。他可以通过模仿照着画出来,但根本没有这个必要。幼龄阶段的孩子,无论是学什么,首先注重的是“个性与品质”的养成,培养孩子画画亦然。面对一张白纸,他是愿意大胆下笔,还是畏首畏尾迟疑不决,这很关键。因此,陪孩子画画,先给他们建立绘画/艺术创作观,比引导他们画什么更重要。7、陪画,联想式引导更有用“孩子老是画圈圈,怎么办?”很多家长在孩子涂鸦前期的时候还是很有耐心的,陪着孩子乱涂乱画,听孩子对着各种鬼画符讲故事。后来孩子进入控制性涂鸦阶段,发现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画圈圈或线条,于是就不知道要怎么引导了。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与孩子一起运用想象力了。一个圈圈,可能是气球,也能是人脸;很多圈圈,可能是泡泡;一根线条,可能是火车,好多根线条,可能是一碗面条。联想的东西最好都是孩子熟悉、简单并且感兴趣的东西。之后鼓励他进行相应的补充。补充成什么样,不作要求,他愿意开心地画就好!偶尔采用一次小小的“联想引导”,就能让孩子绘画能力进阶到下一个阶段。8、陪画,鼓励孩子回想作画“陪孩子看了图片,做了引导,但他还是不怎么会画。”既然是看图片,肯定是有一个预设图形的,这无异于在暗示孩子照着画。所看的东西,孩子可能因无法胜任产生畏难情绪;也可能因没有切身感受而兴趣寥寥。
鼓励孩子画画,是鼓励他进行自我表达,画与自己有关的东西,这样才能产生长期的动力。
家长陪画的时候,其实不需要准备太多的引导资料,因为你比谁都清楚孩子最近的爱好和经历,只需要每次顺势与他讨论,并鼓励他画下来。
这个过程是通过回想来作画的,对孩子有一定难度,但能极大激发思维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接下来无论是乱涂乱画,还是画了奇怪看不懂的东西,又或是简单的几笔,我们都耐心倾听和表扬。
这么做虽然“见效慢”,但能促使孩子发现绘画的“秘密”——用纸笔记录自己所感、所看、所想的一切。一旦孩子意识到这一点,那么他绘画能力就会自然发生,而且变成一种思维习惯,根本不需要刻意引导。正如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良好氛围里,孩子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艺术引导,她的艺术创作是日常体验的自然流露。当一个孩子无法随意且自信地进行创作时,或者说“我不会画”时,才需要给他提供额外的指导。”孩子画画是一种艺术创造,接下来给大家推荐几本艺术启蒙绘本,能让孩子葆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不拘一格的绘画作品。《我和大师一起画》系列
??
这个系列共有4本,《我和大师一起画:莫奈》《我和大师一起画:康定斯基》《我和大师一起画:克里姆特》《我和大师一起画:凡·高》,每本介绍一位大师,也就是介绍了四位大师的生平、绘画作品、艺术特点等。每一本中都有12堂课精彩的艺术实践课,简单易懂的文字、充足的留白和科学的课程设置,让读者由简到难地一步步来学习该大师的风格。不会勾勒细节也没关系,书后附有一张贴纸,上面有50个这位画家风格的贴纸,可以直接把贴纸揭下来,贴在画作上。书后还有一张巨幅海报,可以使用和欣赏。
《猫咪带我看画展》
??
翻开这本书,走进一场融合现实和想象的神奇画展。你会看见变成硬毛猫的波洛克,变成夏特尔猫的马格利特,变成挪威森林猫的蒙克等等。他们既是画作的主角,也是原作者。
绘本作家露丝·布朗根据十三位著名画家的个性和作品创作了十三幅以“猫咪”为主角的“仿作”,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带领孩子了解绘画艺术,认识不同画家,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学习不同画家的绘画风格。
《为什么画作不需要名字》??从一幅作品漫步到另一幅,思绪可以随着艺术家,飞越万千世界。《为什么画作不需要名字》的作者另辟蹊径、新颖而详尽地介绍了现当代重要的艺术作品。作者设计了一个双线故事,把画廊的展览空间变成了一个冒险游乐园,使现代艺术这一令人望而却步的领域变得更加有趣、迷人。绝佳的创意设计,令本书获得了捷克著名的图书奖MagnesiaLiteraPrize,以及金丝带童书奖。
更重要的是,书中包含着很多关于艺术的问题与思考,启发阅读者自己独立思考、探寻答案。《寻找颜色》??《寻找颜色》是一本专为幼儿设计的游戏书,鼓励孩子透过镂空的洞洞寻找对应的事物颜色。全书设计了12个镂空造型,全部是小朋友熟悉事物。这本书像是一本互动玩具,可以在多场景下陪伴小朋友玩耍~譬如,翻到翻到镂空公鸡的一页,可以让小朋友在家里寻找公鸡身体的颜色,也可以去自然中寻找更多斑斓的颜色。图:绵绵的棉在这过程孩子们会发现各种色彩在镂空区域显现的有趣效果,这不仅能有效锻炼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发散他们的思维,试验不同的色彩搭配,提升色彩鉴赏力和审美水平。文/吃月亮的柯柯:前建筑师/艺术教育者/童书翻译/吃月亮艺术创始人,致力于儿童艺术课程研发家庭艺术启蒙推广。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