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曝光 http://www.t52mall.com/bdfcs/index.html
“猿”家又有喜了!
4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正式宣布:该局在对海南长臂猿D群进行日常监测过程中,发现又有1只婴猿出生。经过2个多月的监测观察,目前该婴猿生存情况良好。至此,这一全球最稀有的灵长类动物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6只。
从年8月海南长臂猿E群新添一只婴猿“平平”,到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再到如今D群又添新丁,这意味着自海南启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以来,海南长臂猿已连续3年实现数量增长。
实际上,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海南长臂猿数量一度从余只骤降到个位数。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恢复之路,也是一条人与自然相处的转变之路。
00:29喜报频传
从年起,连续3年发现婴猿诞生,至今已增加4只
今年1月24日,天色未亮,海南长臂猿监测队员郑海强、倪德聪便同往常一样,从霸王岭镇区出发赶往山上的驻点,开启新一轮的海南长臂猿监测工作。“猿群醒得早,我们得比它们更早。”在陡峭山林间徒步攀爬1个小时后,两人顺利赶在猿群发出第一声啼叫前抵达海南长臂猿D群的监听点。
一番等待后,如口哨般的清亮长音如期响起。郑海强和倪德聪开始追着猿声一路跑。8时许,当两人跟随猿群辗转至葵叶岗瀑布沟附近时,突然发现一只母猿蹲坐在一棵笔管榕树上,怀里明显鼓鼓囊囊的。
“是婴猿!一只我们没见过的婴猿!”他们兴奋得差点喊了出来,但担心雌猿受惊,不敢靠得太近,只能隔得远远的,轻轻按下快门。
“根据外貌形态判断,这只新生婴猿应该在1月15日左右出生。”霸王岭分局宣教科普科科长齐旭明说,这一喜讯让大家兴奋不已,经过后续两个多月的持续监测发现,目前该新生婴猿生存情况良好。
人们在树木间搭起空中廊道供海南长臂猿迁徙。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值得一提的是,监测队员们还拍下这只新生婴猿与“猿南”的同框照——照片里,一只母猿怀抱“猿南”蹲坐在树丫上,视线往下挪,另一只母猿则单手抓住同一根树丫,怀中,一只毛发稀薄的婴猿正探出头。
“‘猿南’是D群中年纪较大的母猿生的,新发现的这一只婴猿则是D群中年纪较小的母猿生的,它们算是‘同父异母’的关系。”齐旭明说,在近期监测过程中,他们发现“猿南”生存状况良好,已经可以脱离母猿近距离活动,可谓双喜临门。
而这样的喜讯,这几年间频频传来。
年,海南长臂猿监测与研究人员在霸王岭林区东崩岭监测点监测到海南长臂猿正形成第5个家族群(E群)。经过长达8个月的跟踪监测,最终发现这个新家庭诞下婴猿“平平”,释放出海南长臂猿拥有扩散到新栖息地能力的信号。
“连续3年每年都有婴猿出生,说明对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成效初显。”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黄金城看来,这对于正在建设中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而言,同样是一件振奋的事。
保护之源
“海南长臂猿之于海南,犹如大熊猫之于中国”
40余载——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省霸王岭林业局停止在猿群经常活动区域的采伐作业以来,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走过的漫漫征程。
万元——这是自年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成立以来,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每年获得的科研与咨询经费。
平方公里——这是自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启动建设以来,海南长臂猿获得的、被施以最严格保护的潜在栖息地面积。
持续时间之长、投入力度之大、保护举措之实,足以看出海南长臂猿的“地位”。
母海南长臂猿与怀中的婴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为何要花如此气力去保护几只动物?年,来自全球11家机构的15位专家,在编撰《海南长臂猿保护案例》(以下简称《案例》)时,便给出了至少3种不同的回答。
“几千年来,长臂猿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重要地位,早在东周时期就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案例》认为,长臂猿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仅《全唐诗》和《全宋诗》中,含猿之作便达数千首,人们对其偏爱程度可见一斑。
声声猿啼同样令生物学家迷恋不已。
“海南长臂猿的啼叫声、毛色和面貌都与其他长臂猿不同,它应该作为独特的进化谱系受到保护。”《案例》认为,随着全球各国开始重视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提供的碳储存等生态服务,长臂猿作为大型果树种子主要传播者的生态作用正变得更加重要。
“太多的物种,以太多我们尚不知晓的方式相互关联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有助于整个生物圈的稳定和功能发挥。”正如国际著名动物学家乌勒斯·卡伦斯所言,保护长臂猿像是撑开了一把保护伞,间接保护着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其他生物。
更不用说,长臂猿作为人类的近亲,关于其生态、行为、社会结构、意识等方面的研究,本身就是一把人类了解自身的“钥匙”。
作为海南岛最重要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价值不止于此。《案例》指出,它同时也承载着一种情感寄托和图腾象征意义,“海南长臂猿之于海南,犹如大熊猫之于中国”。
保护之变
保护面积从小到大,保护力量由弱到强
20世纪50年代,整个海南岛接近平方公里的森林里,分布有超过只海南长臂猿。仅仅过了30年,这一数字便骤降到7只至9只,全岛仅霸王岭林区有分布。之后数年,部分学者因长期没有海南长臂猿的消息,一度怀疑这一物种已经灭绝。
“海南长臂猿在自然界基本没有天敌。”谈起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骤降的原因,曾在20世纪60年代参与过海南岛鸟兽调查的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原研究员徐龙辉直言,人类的盗猎和对热带雨林的破坏,是海南长臂猿渐趋灭绝的最大原因。
曾担任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的刘振河,于20世纪70时代长期驻守在霸王岭雨林进行野外科考,彼时常常听到阵阵刺耳的伐木声和隆隆的炮声,这不禁让他发出疾呼:“一定要把长臂猿保护起来!”
在以他为代表的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奔走下,霸王岭林业局决定停止在海南长臂猿经常活动区域的采伐活动,于年底在林区内建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站,拨出有限的营林经费作为保护费,抽调5名职工去看护海南长臂猿。
监测队员在林间记录海南长臂猿的活动。海南日报记者李天平摄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自此步入正轨——
年建立起面积约21.39平方公里的霸王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年提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至66.26平方公里,同一年海南长臂猿被《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地位从法律层面被予以确认和保障;到年,保护面积再次扩大至.80平方公里。
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保护职责不断强化,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也纷纷拿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对策。
落实天然林保护政策,将伐木工变成护林员、护猿人,安排专项经费强化野外巡护监测,指导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签订社区共管协议书,启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改造工程……
与一系列举措相呼应的,是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持续扩大的良好势头:年,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数量为13只;到年,海南长臂猿数量增长至3群23只;年底的一次监测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增长至4群30只。
“海南长臂猿已成为当地、中国和国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