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仙子赋

她,没有孔雀开屏的绚丽多彩;她,没有鹤鸣九皋、声振于天的孤傲自持;她,没有黄莺千啼百啭的明快活跃;她,没有青鹳、鹭鸶的野性、急躁与轻佻;她,更没有鸡、鸭、鹅辈的世俗烟火气。

呆萌的大熊猫永远也长不大,认她为姐妹,自古以来一起安家在秦岭南麓,与世无争。她衣着分明,心智成熟,低调而谦和。她飞则仙姿曼妙,行则步影婀娜。立则端庄淑雅,恋则含情脉脉,相厮相守。

她有姓,是国姓。她本是深苑里的公主,帝王家的女儿。前世爱吃胭脂,嘴上依旧挂有一抹红色。她曾身世落魄,散落在民间,那一圈红色的眼圈,一袭仙衣大氅般雪白的毛羽,尚足以展示出身之高贵,足以外化出气宇之不凡。她以鱼虾、泥鳅为食,以丘陵水田为居,以青松古木为巢,以四十五万洋州百姓为友。洋州大地由黄酒、黑米、青山、绿水、麻纸、紫苕和她共同组合为缤纷七色,渲染出一道靓丽的山水人文画,点缀着这一方山南雄邑,汉上名区。

她所经之处,会留下一小溜轻盈的足迹,那是青春的体形,是少女赤足的迁延顾步,蕴藏着《秦腔》女主人公白雪的体温,一步一挪,纹路细腻,小巧可人。当她飞渡于汉江两岸时,风度翩翩,神情悠悠,老杜的“江碧鸟逾白”、“渚清沙白鸟飞回”便溢出游人腹底,毛泽东的“帝子乘风下翠微”、“万类霜天竞自由”竟涌上老者心头。当她邀约起众姐妹们,缓步在山丘溪涧,但见林风飒飒,水流淙淙。她们飘然忘世,像是道观里的众女童。姐妹们亦步亦趋,左顾右盼,偷偷复习着师父传授的飞浮之力。行经水田,她会默默走近,看水牛犁田的气力和农人打秧、栽秧的劲头。水牛和农人走近她时,她也知道人家是善意地投来了欣赏和敬慕的目光,呆呆地伫立着,气定而神闲。时而低头朝水田里盯着,或自恋于天生丽质,搔首踟蹰;或羞不可耐,翻啄着水面,直到形影模糊。我们成群结伙跟着班主任语文老师去田间春游,喜好摄影的男同学用相机抢下了这恬谧的一幕。

我初次回乡下读高一,对家乡的了解只限于爸妈的口耳相传。这时,有两只姗姗来迟,飞落在水田间,一起觅食。接着又呼朋唤伴而来,一时间聚集颇多。我问语文老师她是什么鸟儿,语文老师说是朱鹮,我们的家乡是鹮乡。闺蜜说她们全村退耕还林了,禁用化肥和农药,国家给补贴哩。这一切所见所闻,让在西京城生活了十六年的我感到新鲜可亲,原来家乡不仅仅有面朝的黄土背朝的天,还有国宝朱鹮,对家乡的归属感在我小宇宙中爆棚。

“最美人间四月天,同学们选择是写诗还是作文来记录今天的春游呢?想想我们学过的《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有哪些写作技巧。”才大我六岁的语文老师引导式地问道。

“写诗...”,“作文...”同学们高一声低一声地回答道。毕竟写作文的人多,写诗的人少。对家乡不甚了了的我负责协作制成美篇。

第二天早上语文早读毕,我抱着收齐的语文作业来到办公室。揣着胆子捂着脸,走近问语文老师:“老师,你教我们语文呢,你怎么不带头写呢?我想看看你写的。”黑眼圈的语文老师看着我礼貌而执着的发问,顿时困意全消,缓缓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稿纸,交给了我。彼何文哉?是为《朱鹮仙子赋》。

,1,23

陈志超,25岁,洋县谢村街人。延安大学中文15级,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高中语文教师。发表省级论文2篇,作品选入《洋县文学作品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jj/122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