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青少年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9.html
笔锋精妙、着色考究
百年前字画美学有着什么别样的魅力呢?
今天来一探究竟
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
成都画院是集收藏、展示、创作于一体的专业艺术机构。自成立四十余年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探索保护成都及四川地区美术事业起到了积极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年,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对外正式出版了《成都画院馆藏精品选辑》,该书是一部专门介绍其馆藏文物精品、记忆院内顾问创作作品的专著,受到了学术界、艺术界的广泛赞誉。
成都画院是艺术的宝库、窗口和金桥
更是天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其影响和意义甚为深远
为更好发挥画院及美术馆的引导功能
拉进艺术与大众的距离
近期将通过「成都宝藏」栏目
将该书中收录的精品力作进行展示
让大家去感知艺术,了解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触摸文化的内核,品觉天府文化的况味
熊猫
点击图片进行修复
↓
作者:吕林(—)
吕林,山西吉县人,擅长版画、中国画。年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毕业后在部队剧团和艺术学校任教。历任西北艺术学院、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四川省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副主席。出版有《吕林版画选》《艺用人体解剖学》,作品有《熊猫》《行军路上》等。
尺寸:cm66cm
材质:纸本
年代:年
类别:写意花鸟
题款:吕林
钤印:吕林之印、成都画院藏
吕林擅长描绘人物、花卉、动物等
特别是他所画的熊猫富有生活情趣
憨态样貌跃然纸上,妙趣感人
乃中国一绝
在古代,因为交通等原因
历代画家很少能见到大熊猫
国画里鲜见熊猫题材
近现代出现了画熊猫的名家
如张善孖、吴作人、吕林等
而这幅“出生”于年的滚滚
算得上是熊猫界的老前辈
迄今为止已有41岁“高龄”
其实熊猫很适合用中国画的笔墨、宣纸来表现
画大熊猫看似简单,实际却很难
一笔下去既不能多也不能少
需要画家十分熟悉地掌握
熊猫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性情
这幅熊猫图,吕林用淡墨勾出熊猫外轮廓
浓墨画出熊猫四肢、眼睛、耳朵、鼻子
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一只正在爬树的憨态可掬的熊猫
十分生动自然
(释读、赏析/申秀琴)
听泉话月之轩
点击图片进行修复
↓
作者:谭铭(生卒年不详)
谭铭,清代书画家,四川华阳(今成都市天府新区)人,卒于清光绪年间。字啸云,作画时署西园。五十岁后,不作画,更号石门,以草书、隶书著名。时人有“成都论书势者,无人不知谭石门”之评。
尺寸:cm35.5cm
材质:纸本
年代:清代
类别:隶书
释文:听泉话月之轩
题款:伯亭大兄先生属/石门谭铭
钤印:铭之石章、竹中人、石门、成都画院藏
谭铭的书法出脱于《石门颂》汉隶
又“篆从隶入,隶从篆出”
平淡中多了几分意趣
这件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结体方正、章法平和
把篆书与隶书的用笔糅合,并运用到书写之中
笔方而势圆,更显古拙
整件作品虽是秦汉书体
却显现出宋之后的雅丽审美
展现出谭铭对书势的独特见解
既入汉隶之中,又跳出汉隶法度之外
有崭新姿态
(释读/陈芳,赏析/曹筝琪娜)
花鸟四开
点击图片进行修复
↓
作者:包弼臣(—)
包弼臣名汝谐,字弼臣,晚年号谷叟,又号笔公,四川南溪人,晚清书法家、画家。包弼臣诗书画俱佳,书法的艺术成就更高。他融合北碑与南帖,自创出“包体字”,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是晚清三大碑派书家之一。
尺寸:94cm28.5cm4
材质:纸本
年代:年
类别:写意花鸟
钤印:弼臣诗画、包汝谐印、汝谐印信(三处)、南溪弼臣氏、成都画院藏
题款
右一:吾寿图/有松有竹有芝草,以贡君子为永好。/弼臣自诗
右二:画山须有山性,匝月而樵,径绝竹木,芜秽几于洪荒,山性见矣。元、明人工刻画,极貌似山云乎哉。吾知山神当更有移文及古今写家耳。弼臣并论以质我辈人。
右三:粤西山水,阳朔为最,而独秀峰则阳朔不能逮。粤窟山人生其间,饱寓目矣。遂其性,底其蕴,六法特末节耳,而郁为探本之论,则秀出者实由大窟而孕,宜山人,独有千古而包孕无穷也。/弼臣老笔
右四:利如锤不示威,钝如椎不自媒,谁写照者?可观于我西园之隈善堂,老仁棣证之,即指其失。光绪丁未八月致仕将归作此留别。/溪南七十八龄人谷叟包汝谐
光绪三十一年()
包弼臣赴绥定府(今达州市)任教谕
两年后()因病还乡
从《花鸟四开》的落款看
此作可能是包弼臣离开绥定府时所作
包翁擅长书法,特别是清代后期碑学兴起
包翁书法中对碑帖的学习与借鉴颇多
这对他的绘画也有一定影响
这组四开作品用笔坚韧,如有金石相击
把竹的气节与石的嶙峋现于纸面
特别是画面空白处大量的题款
极大地增加了画面的形式感
与当时文人阶层流行
求怪、求异的审美趣味有所呼应
(释读/陈芳,赏析/曹筝琪娜)
山水成扇
点击图片进行修复
↓
作者:林纾(—)、郑孝胥(—)
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别署冷红生,闽县(今福州)人,博学多才,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晚年居北京,多作山水,而花鸟则不复作矣。
郑孝胥字苏戡、太夷,号海藏,闽县(今福州)人,近代书法家、诗人。书法工楷、隶,尤擅楷书,取径欧阳询和苏轼,得力于北魏碑,字势偏长而苍劲朴茂。
尺寸:57.5cm19.8cm
材质:纸本成扇
年代:年
类别:写意山水、行书
钤印:正面:林纾
背面:太夷
来源:年王荣轩捐赠
释文
1.正面:撑小艇、东皋遇遍,尚记当日,绿阴门掩。
2.背面:齐高则文武英威,时来运归。挺生绍伯,墨妙翰飞。观乎吐纳僧虔,挤排子敬,昂藏郁拔,胜草负正。犹力稽牛刀,水展龙性。
题款
正面:丁巳四月用宋人词意应/季虔先生属畏庐林纾识
背面:季虔仁兄大雅属/孝胥
这件作品为林纾、郑孝胥二人合作完成
两人均为福建人
林纾著有《春觉斋论画》
是当时全力维护传统绘画的鼎力之匠
他对传统绘画的推崇
从这件扇面小品中亦可见一斑
这件作品淡墨薄色,神致生动
画面中山石树木的皴擦点
染以及画面气氛的营造均充满古意
中国传统绘画意蕴浓厚,全不似清末之笔
背面的书法为郑孝胥所题
雄强俊逸,体格丰腴,笔法厚实,笔势圆润
结体方正,高古而又充满生机
(释读/陈芳,赏析/曹筝琪娜)
临郙阁颂碑
点击图片进行修复
↓
作者:顾复初(—)
顾复初,晚清名士,诗人、书画家。字子远、幼耕、道穆、听雷居士,号曼罗山人,晚号潜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士顾元熙之子,拔贡生。顾氏通辞章、擅楹对、工书画,有《乐静廉余斋文集》《梅影盦词集》等多卷诗、词、文集传世。
尺寸:cm62.5cm
材质:纸本
年代:年
类别:隶书
释文:思惟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乃俾(衡)官掾下辨仇审,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挍致攻坚。
题款:郙阁颂/甲子季春三月/子远顾复初隶钤印:顾复初印、子远、成都画院藏
《郙阁颂》
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
全称为《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该石刻的书法自成一家
为标准的汉隶八分,评论家称其
“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
它同《石门颂》《西狭颂》
一起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该碑全文字,现存字
此件书法作品为顾复初所临写的其中一段
原碑中一“衡”字在临写时漏掉
故笔者注于释文中
顾复初临写这件作品的时候已经52岁
相信长于汉隶的他
早已不是第一次临《郙阁颂》
在临写这件作品的时候他虽取原碑意态
但又注入了自己的理解
书法结体与用笔显得沉稳而浑厚
线质铸铁凝古
表现出他成熟老练的书法风范
这种对古碑的反复临写
也是他对书法理解趋于成熟后的一种笔意回望
(释读、赏析/曹筝琪娜)
成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