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是我国和世界各国交流的和平使者。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体制试点基础上设立和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抓手。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横跨川陕甘3省,涉及12市(州)30个县(市、区)个乡镇,总面积达平方公里。区内人口众多、土地构成多样,人为活动频繁,交通道路穿插,经济收入偏低,综合情况复杂,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应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做“加法”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中国首批试点国家公园中唯一一个横跨3个及以上省份的试点区域,区内南北跨度公里,东西跨度公里,管护难度较大。现有82个自然保护地中有62个保护地在范围上与其他保护地交叉重叠,有50%的保护面积处于高度重叠状态,且各类保护地分属于各级政府和各行业部门管理,原有管理体制机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造成的生态保护职责不清、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问题较为突出。
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做“加法”,通过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解决多头管理、所有者和监管者职责不清等问题。一是进一步理顺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要在总结体制试点成果的基础上,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估,进一步明确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事权,落实经费、编制、人员等相关方案,构建主体明确、合理分工、责任清晰、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二是进一步厘清管理职责,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员整合工作进度,进一步充实基层管理机构、人员力量,保障基层管理机构有效运行。三是健全跨省行政区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由国家林草局、大熊猫国家管理局以及四川、甘肃、陕西三省主要领导参加的协调联系会议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三省在协调会商、监督联动、生态修复、信息共享、舆情应对等方面的交流协作。
在工矿企业退出上做“减法”
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内现有大量的企事业单位、水电、工矿企业、旅游经营机构等。其中,矿业权处(含采矿权和探矿权)、旅游经营机构个,文物单位54个,其他企事业单位个、水电站座。按照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要求,要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的干扰,除涉及国防安全设施以及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原住居民生产生活设施改造和科研、监测、教育、游憩,以及文物保护利用相关活动外,禁止其他与保护目标不一致的开发建设活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各类工矿企业等产业应逐步退出。
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需要做好工矿企业退出的“减法”。一是要进一步做好调查摸底,全面查清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域内工矿企业基本情况,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建立台账,做好基础材料、影像资料留存,科学制定各类预案。二是要严格管控生产经营和人为活动,严禁试点区新设矿权,严格限制一般控制区新增生产生活设施,严禁公园外人口向公园内非正常迁移,严禁不符合保护和规划要求的各类建设项目和经营活动进入国家公园。三是立足现实需求,制定分类别的差异化补偿退出方案,按照“共性问题统一尺度、个性问题一事一策”的思路,对工矿企业退出制定方案,分步推动解决。四是积极探索建立矿权退出机制,引导企业采取“避让退出”的方式逐步关闭注销,引导矿山职工转产就业,并在社保购买上给予一定政策优惠。
在发挥教育游憩功能上做“乘法”
大熊猫国家公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公众提供了理解环境友好型和文化兼容型社区的机会,例如精神享受、科研、教育、娱乐与参观等。如何在保证环境与文化相协调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精神、科学、教育、游憩的机会,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发挥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教育游憩功能,需要在搭建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上下功夫。一是加强自然课堂建设。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展示基地、解说中心、户外宣教展示点、自然解说径等科普宣教设施,制定自然教育和户外体验教案,针对社区居民、访客、学生等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二是开展在线自然教育。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监测平台,选取监测影像等数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教育展示基地以及大熊猫国家公园自媒体进行展示,观察了解大熊猫等野生动物日常活动。通过各种媒介,以线上沙龙、直播等形式展现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等工作,结合“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进行在线自然教育,使公众获得更多的自然科学和法律法规知识,激发自觉认同并参与保护工作。三是探索实地巡护体验。结合巡护人员的日常管护,选择适当区域开展巡护体验。具备一定专业认知与野外活动技能的访客,可通过预约,在讲解人员、巡护人员等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巡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通过深度体验,提升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意识。在减弱生态风险上做“除法”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总体上有增长,但受路网、矿山、水电站和景区等阻隔,以及社区居民放牧、耕种和大面积栽种经济林木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大熊猫栖息环境遭到破坏,形成了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分布,导致种群分割,栖息地中小斑块较多,连通性差,部分局域种群面临生存风险。
推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需要做好减弱生态风险的“除法”。一是促进栖息地斑块间融合。对因种植养殖、居民点、小水电站、旅游和矿产开发等人为活动影响受损的栖息地,通过道路优化、生态搬迁、生态移民等实行恢复改造,对矿产开发受损栖息地加强边坡稳固和尾矿治理,通过改良土壤基质、种植重金属耐性植物、构筑人工湿地、净化地下水以及微生物修复等措施,增加栖息地连通性和完整性。二是加强栖息地连通廊道和走廊带建设,增强栖息地的协调性和连通性,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从根本上降低局域小种群的灭绝风险,对川藏铁路、都四山地轨道、九绵高速等需要进入国家公园的重大发展项目,鼓励以隧道、桥梁、预留交流通道等方法穿越,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对栖息地原生环境的影响。三是加强巡护管理。制定巡护管理办法,加强日常巡护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相邻保护地之间的团结合作,严厉打击破坏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着力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维护生态安全。
(作者单位:四川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编校:黎藜
投稿邮箱:scdxb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