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媒体报道,最近在外国串门的“胖哒”们,生活稍微出现了一点涟漪。
因为英国新冠肺炎肆虐,动物园收入减少,无法给它们提供舒服的生活环境,在英国爱丁堡动物园生活的“甜甜”和“阳光”两只大熊猫,搞不好要回国生活啦~
其实,早在年11月底,加拿大卡尔加里动物园因为买不到足够的竹子,也提前把在那里生活的“二顺”和“大毛”两只大熊猫送回了祖国。
《卫报》报道截图
众所周知,“胖哒”有着圆滚滚的身躯,黑白相间的毛色,大黑眼圈,和小得几乎看不见的短尾巴。是我们国家的国宝,是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标志。它憨态可掬的呆萌形象和“黑白分明”的时尚造型,备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世界自然基金会形象标志
年,法国神父戴维在四川雅安首次科学发现了大熊猫。年,大熊猫第一次进入中国的动物园(重庆北碚公园)生活,并向公众开放。年,大熊猫标本以生境复原的展览方式,在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的前身)首度亮相。此后,大熊猫逐渐走入了大家的视野,一举成为中国的国际象征之一。
“胖哒”们的萌照
(图/世界自然基金会网站)
“胖哒”们在中国生活了多久呢?
大概万年……
“胖哒”们主要吃什么呢?
虽然属于食肉目,但其实“胖哒”们很少吃肉,却喜爱竹子。
野生大熊猫99%的食物为竹类,每天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花在了寻找、收集、准备和取食竹子上,每天至少要吃20公斤的鲜竹。而且不忌口,主要食用的竹类高达50种以上,所以“胖哒”们可以在不同山系、不同季节,取食不同种类的竹子。由于吃竹子,大熊猫从骨骼、肌肉到消化系统都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
大熊猫的演化过程
(图/重庆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特展)
别看“胖哒”们每天除了吃就是睡,胖乎乎的似乎不擅长运动,但是它的肌肉可是很发达呐。为了适应以竹为食的生活,它们的咀嚼肌和颈部肌肉特别发达。“胖哒”们还习惯于爬树、前脚可以握物,所以后肢内收的肌肉和掌部小肌比较发达,前肢各关节动作也比较灵活。
其实最早“胖哒”们不是这个样子的,但是在万年的历程中,为了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大熊猫不断改变自己,比如改变食性、进化出便于抓握竹茎的“伪拇指”等。但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的活动,野生大熊猫还是面临栖息地割裂和野生种群之间孤立与隔离等危机。在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发现的30个野生熊猫种群,被分割在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和秦岭等6个不同的山地栖息地之间,其中有18个种群的个体数量小于10只大熊猫。所以,大熊猫亟待我们人类的保护。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图/重庆自然博物馆“熊猫时代”特展)
好在,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大熊猫保护硕果累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多次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大熊猫的同时能“伞护”同域分布的野生动植物,有利于有效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归根结底,保护大熊猫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
未标注图片源自网络
图文|杨逸尘
编辑|毛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