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癜风如何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
安吉小鲵,人称两栖界“大熊猫”,全球十大极度濒危两栖动物。陈苍松此行的目的,是为安吉小鲵寻找一个合适的,全新的栖息地。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仓松
要把安吉小鲵这个种群扩大的话,需要找到一个新的,适合它栖息和繁殖的点。
安吉小鲵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严苛,目前全球已知栖息地仅4处。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仓松
安吉小鲵对栖息地环境要求是非常高的,它要求在栖息地环境当中要有泥炭藓的分布,另外它对水质的要求也非常高。我们前前后后找了很多的点,基本上都不是非常适合。
进山一个多小时,小雨飘飞,山路湿滑泥泞。团队一连找了几个地方,却依然没有发现适合小鲵的新家。
聊天中,陈仓松告诉我们,常年爬山膝盖劳损,双腿有开始疼痛,但栖息地没找到,还是得往海拔更高处再找找。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仓松
我们每年会有五六趟去寻找迁地保护点,基本上都是走这样的山路。迁地保护点也比较难寻找。
徒步1个多小时候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开阔的高山湿地。
冒着雨,团队所有人都猫下腰,小心翼翼进入这片沼泽,采集苔藓样本、测试水体质量,给这个小鲵可能的新家做全面“体检”。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苍松
从栖息地面积,还有栖息地里面植被的组成来看,我们觉得这里是非常适合的一个场地,但还要再调查确定。
距离清凉峰多公里的安吉龙王山,这里有安吉小鲵最早的栖息地——海拔米的泥炭藓湿地千亩田。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仓松
龙王山千亩田总共有9个繁殖水坑,我刚才数了一下,2月底到3月初,这个7号繁殖水坑的产卵量在11对左右,还是比较不错的。
受前辈启发,年,陈苍松开始接触安吉小鲵,但要完全掌握小鲵的生活习性并不容易。为了躲避天敌,安吉小鲵日常会躲进泥炭藓沼泽里,只有到了冬季繁殖期,陈苍松才有机会发现它们的踪迹。为了观测小鲵,15年来,陈苍松已经往返杭州和安吉超过次。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苍松
安吉小鲵生活的栖息地环境我们还是没有完全掌握。我们只能采取无损伤的方式,对它们进行野外监测。
多年的坚持,让陈苍松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苍松
它上岸的比例非常低,可能只有不到3%的蝌蚪是能够正常的上岸,另外大量的就在蝌蚪阶段就死掉了,有很大一部分被互食掉了。有些时候甚至同伴的捕食风险,比天敌捕食的风险还要更大一点。
为了避免种群自相残杀,年起,陈苍松联合龙王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系统的人工保育工作,在小鲵卵孵化成蝌蚪后,把每条蝌蚪都放在独立的养殖缸内单独培养。要用什么水,又喂什么食物,每一个环节陈苍松都要反复试验。
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俞立鹏
在平时在合作的过程当中,他们也会经常性的过来给我们一些技术指导,这样的话也便于我们共同把安吉小鲵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保证安吉小鲵种群能够更好的延续与发展。
近年来,陈苍松团队已将多条人工保育的亚成体安吉小鲵放归自然。让陈苍松惊喜的是,龙王山上的一些新水坑里,也已经有了小鲵安家的踪迹。
在越来越多像陈苍松一样的专家的努力下,保护区内成体小鲵的数量也从50多条增加到多条,野外种群的数量不断壮大。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苍松
对我个人来说,安吉小鲵就像我的孩子,我希望它们能更好的成长。这个物种的保护,主要的责任已经落到我们的肩上了,我们也希望能够把这份沉甸甸的担子能够承担起来,把这项保护工作开展下去。
推荐阅读
来源
浙江卫视《周末面孔》
记者
包渊琦林轩许勤
编辑
陈洁
责编
许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