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最能代表中国的动物符号,也是主流媒体极力打造的国家形象代言。本文基于人民日报(-年)以大熊猫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分析,探究官媒对大熊猫媒介形象建构的演变历程。
一、问题的提出:大熊猫的媒介遐想
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和王后马克西玛就旅居荷兰的大熊猫“武雯”喜诞幼崽互致贺信。习近平和彭丽媛在贺信中表示:“熊猫幼崽是中荷友谊的美好结晶,是双方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的重要成果,值得庆贺。”威廉-亚历山大和马克西玛在贺信中表示:“大熊猫幼崽诞生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新生命是荷中关系成果丰硕的象征,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贡献。”这被视为在全球抗疫的非常时期,我国进行的一次成功的“熊猫外交”。可以看到,保护和关爱大熊猫已经成为世界共识,而且大熊猫早已成为连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情感纽带和友谊见证,在国际外交舞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熊猫被誉为动物界的“活化石”,它憨态可掬、惹人喜爱,是我国独有的珍稀物种,又受到全世界的关爱与保护。夏勒(Schaller,GeorgeB.)将大熊猫称之为从高山家园走出的世界公民、集传奇与现实于一身的物种、日常生活中的神话奇兽,并将能与大熊猫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视为人类的运气。近几十年来,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大熊猫已经不仅是我国的代表性动物物种,也不局限于我国与友邦的“外交礼物”,而是已经将大熊猫的性格、形象演化为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言。仅以我国举办的大型国际性综合运动会、博览会的吉祥物为例,从年北京亚运会的“盼盼”开始,北京奥运的福娃“晶晶”,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进宝”,年成都举办的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世警会)的“橙橙”和“嘟嘟”,乃至年我国即将举办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设计原型都是大熊猫。
可见,大熊猫已经取代了东西方认知差异较大的“中国龙”符号,成为世界舞台上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事实上,世界很多国家都由动物符号作为国家形象代言、展现国民性格,比如美国的白头海雕象征勇猛与力量、澳大利亚的袋鼠代表勇敢开拓的精神、法国的高卢雄鸡寓意法兰西民族的战斗精神、加拿大的海狸蕴含勤劳智慧的民族性格等等。人类与动物在同一个世界共存,不同地域的人类依据自身的社会习惯、文明基础而建立其对于动物不同的符号感知与意义象征。一个国家动物符号的建构与形成,既是国家历史沉淀的自然结果,也蕴含了国家形象的自我呈现与演变,而在这种符号的建构过程中,媒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当今社会中重要的大众传媒,报纸既是话语的信息组成,也是一种媒介力量,其通过建构媒介形象反映社会、推动历史前行。本文聚焦的正是我国的官方代表性媒体——人民日报,是如何建构大熊猫的媒介形象的?并将之置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进程中,考察这一建构过程具有怎样的历史流变?大熊猫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的国家形象“代言”的?值得一提是,本文立足于思索媒介对动物之建构及其社会意义,一方面囿于篇幅,一方面为彰显观点,因此在方法上采用一般探讨某一客体的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方法,但行文中尽力将数据隐去,确保说理明白晓畅。
二、大熊猫与国家:
一个媒介的动物隐喻
大熊猫作为世界舞台上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符号,承载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媒介建构的视角出发,动物形象与国家形象的联系形成于媒介对于一个动物形象的认知与象征,并进而演进为对国家形象的动物隐喻。
动物的象征与认知:
大熊猫的媒介形象
关于动物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视角,在动物史兴起之后,人类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