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好评如潮,豆瓣评分9.3,腾讯视频播放量达万,可以说是时下非常热门的纪录片了。
《创新中国》最大的亮点是,解说部分全程利用人工智能配音,同时也让这部片子成为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纪录片。
《创新中国》合成模仿的是已逝“配音大师”李易的声音,很多网友纷纷表示听不出来是机器在配音,知乎的一个用户在了解真相后评论说:“在单位食堂惊叹得嘴里的饭都忘记下咽!”就连央视主持人朱军、李瑞英也不得不为这样的技术折服。
根据《创新中国》技术合作方科大讯飞声音技术团队介绍,该片配音成功的关键是利用了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首先,他们搜集了大量李易老师以往的配音作品,选取可用素材,进行处理加工,建立了一个声音库。然后根据配音稿件,利用声音库的数据初步合成小样,根据原声不断磨合再修改,在完成较为满意的版本的基础上,后期制作团队再通过剪辑的调整来完成配音与纪录片的贴合。就像盖房子一样,根据步骤搭建起整体框架,不断填充细节,最终完整呈现。
人工智能合成配音,对于播音老师,肯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该给学生教的是什么?只是一个好听的声音?只是一个正确的发声方法?只是标准的吐字归音?当然这些也是必须掌握的。”既然人工智能可以配音,是不是以后的主持人、配音演员即将面临的是失业?配音这个行业是不是不需要真人了呢?答案并没有这么简单。
人工智能配音的出现对这个行业能起到促进作用,意味着我们面临了更多的竞争。冲击会引起声音工作者思考,有思考,才有进步的可能。
以《创新中国》为例,片中配音整体效果很好,从表面上几乎听不出太多差别,但仔细听不难发现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片中第一集中,AI配音字与字之间的黏连太过机械,重音也不清晰,这样的情况出现了很多处。
其中有一段,72岁的天文学家,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去逝。”这段应该表达对科学家的怀念之情,但是AI的配音冰冷刻板,没有感情色彩。配音中需要流露感情的地方,机器人也没有办法实现。
其实纪录片《创新中国》的整个AI配音都是由专业的配音员全程指导的,配音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参与。而且,有些涉及到情感的词汇常常会用其他词代替,或者直接删掉。
除了纪录片,其他类型的影视作品配音更需要感情丰富的配音员进行艺术演绎,AI配音目前还达不到要求.
不可否认的是模拟人声技术,有很高的价值,因为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在人口红利不断下降的今天,节约劳动力很有必要,科技进步就是人类的进步。如果某些领域只需要达到基本的声音传播,而不对美学欣赏方面有过高要求的话,声音合成有积极意义,因为它来得快,可以提高效率,电影电视剧和游戏都可能会使用此技术来提高制作效率和节约成本。”
其实人工智能合成语言早已出现,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目前也已应用在多个领域。比如高德地图志玲姐姐的语音导航、有声阅读让看书不再枯燥...这些AI配音正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人工智能也将并不局限于“助手”的角色,甚至能够成为未来的“伴侣”,有些职业也将有可能被AI代替。那些影响未来的深刻改变,正在发生,就在你我身边。
白癜风怎么快速治疗北京治疗白癜风好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