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护理中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

语言及非语言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体现。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患者来说,最好的药品莫过于护士得体的语言。曾有一位住院患者在服药时问护士他都服的什么药,这位护士不加思索地说:“问那么多干啥,就你事多”。这位患者听后很不高兴,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家属来探视,病人坚决要求出院。

而另一个患病的女孩,刚住院时有幻听、被害妄想,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精神症状消除了,自知力也恢复了。但是,她没有高兴,反而陷人了痛苦之中。她说:“我得过精神病,已无脸出去见人,不如一了百了”。从此郁郁寡欢,拒绝继续服药。知道她的这些心理问题后,护士主动找她谈心,耐心劝慰她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只是病与病不同,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样可以痊愈出院,一样可以从事你喜欢的工作??”经过耐心的劝导后,这位女孩又配合治疗了。

同样是和患者谈话,不同的语言态度所引起的效果截然不同,一个坚决要求出院,一个安心住院治疗。因此言语不在于多少,关键在于是否得体。

2 心理护理工作中言语活动的类别及心理效应

2.1 暗示性言语

精神科护理工作中,言语暗示应用较多。如不能有效地掌握言语技巧,除言语本身产生的效能外,还可间接刺激患者。如某护士说:“咱医院设备太差了,这破窗户一脚就能踢开。”无形中给出走病人暗示了逃跑途径。

2.2 安慰性言语

护士的言语是心理治疗和护理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如恢复期患者常关心疾病的预后和复发问题。问护士“精神病能好吗?”护士说:“能好,你现在不是已经好多了吗?”有些女患者常以我孩子太小,在家无人照顾为由纠缠工作人员要求出院。护士可以说:“你应该放心,有很多孩子当大人不在时很会照顾自己,这可以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语言都能给患者很大的心理安慰。

2.3 刺激性言语

一个人患病后,常常性格改变,情感脆弱或对外来刺激非常敏感。刺激性言语常可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心理负担加重,丧失生活信心。患者问“我什么时间出院?”某护士说:“出啥院,出院几天还得回来。”还有患者问“我的病能好吗?”“今天几号了?”答“不知道”等。这些语言往往都构成一种负性刺激。

2.4 语言的规范性

在对话言语中,不但涉及业务水平,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如某癫痫病人常与他人发生口角。某护士为了维护好病房的秩序出面劝解。“请息怒,咱俩磋商一下”该患者将“磋商”误解成“擦伤”,病人一听“擦伤”就先下手为强把护士打了。不难看出语言语意的准确规范也很重要。

2.5 言语的情感性

言语它具有丰富的语意,又有丰富的情感。同样一句话,可由声音的大小,音调高低而得到不同的效应。一次上午查房时,护士让病人在各自床上等候时说:“乱窜啥?”吃饭时说:“抢什么?慢点吃,没日子吃了!”这些话看来没什么原则问题,但因语调不当给病人造成了不良刺激。

2.6 言语的道德性

在对话言语中,不但要注意加强语言修养,还应加强道德修养。护士的言语应亲切和蔼,绝不能以患者在病态时的言语,行为,患者的隐私以及生理缺陷开玩笑。应尊重病人的人格,保护病人的隐私。对病人的病史、进行的特殊治疗均需保密,不宜在他人面前议论。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不能认为是精神病患者就歧视,应以职业道德来规范言语行为。

3 言语沟通是心理护理工作中与患者沟通的主要方式

在心理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主要通过语言与患者沟通。在同病人交谈时,首先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心理问题制定谈话的内容。例如要消除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顾虑,我们可以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产生副反应的原因、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等。同时,还可以参照其他服用同样药物的病人,以实例向患者解释,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1 语言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护士在接触患者时应仪表端庄,态度应平易近人,不能以鄙视的态度对病人说话,不能用教训或审问的口气。护士和患者谈话时要力求从患者的基本需要出发,有的放矢,使患者感觉到你讲的正是他关心的问题。护士应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刺激,对违拗的患者可用相反的语言;对易受暗示患者则要用正面语言。在接触躁狂症病人时,护士要态度和蔼、耐心,语调要低,严肃认真,不与病人过多交谈,禁止用刺激性语言挑逗病人,以免激惹病人,发生意外。对抑郁症病人,护士应善于体会病人的心境,主动接触病人,照顾生活饮食,取得病人的信任,帮助病人从烦闷消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4 重视非言语性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作用非言语性沟通包括护理人员的仪表、动作、手势、表情等。庄重的仪表会给患者一种可信赖感,恰当的动作、手

势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同时能够增强言语性沟通信息的传达。愉快、乐观等积极的情绪会通过情绪感染作用消除患者的忧虑和悲观情绪。否则,不恰当的手势、动作,可能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不可信任或者不易接近而成为心理沟通的障碍。

4.1 体态语言在护理工作中的体现

准确熟练地运用体态语言,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仪表:护士的体态美,不仅是表现个人的气质美,也显示了护士的职责特点和工作素养。护士的服装、修饰、仪表,对于患者往往会产生一种“先声夺人”的客观效应身。

姿语:身体运动和姿势也能传递有关信息。护士可以从身体运动和姿势中概略地了解到患者的体质和心理状态。患者情绪低落,常表现肩下垂,双膝弯曲和走路拖拉或静卧,静坐。

眼神:目光是非语言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当护士与患者交谈时,目光的交流有利于谈话双方产生信赖感,有利于患者内心情感流露。

面部表情:护士对患者的思维感情,随时可以从患者脸上表现出来,同时局部表情也能表露患者的真实心理变化,如忧虑时,患者表情平淡,嘴角下垂,两颊松垂、细长皱眉等。

4.2 护士与患者的体态语言的作用

护士服务态度的好坏,护理操作技术的娴熟程度均能通过体态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又能从患者的体态语言窥知其心理动态。例如: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整天担心有人要害他,会在饭中下毒害他,表现拒食,每当进食时就表现恐惧并用双手食指比“x”的姿势,摇头不吃饭,其意思是有人要害死他,护士通过“察颜观色”安排该患与其他病人共同进餐,并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喂食或与其他病人交换饮食,甚至由工作人员先行尝食,结果消除了患者的猜疑和顾虑。又如,当护士和患者说话或进行操作时,俯身接近患者,显示对患者的亲切和尊重。护士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首先面带笑容地向患者说明目的,使患者有了充分的心埋准备,从而消除了恐惧感,取得配合。护士的体态语言对患者及家属有重要影响。当患者住院时,第一印象在护患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护士仪态端庄,接待有礼,面带笑容,目光亲切,起身让坐,可使患者和家属感到亲切,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感,减少护患之间的隔阂,融洽了护患关系。相反,体态不端.对患者不理不睬,态度傲慢,则会使患者及家属感到不安,情绪紧张或出现冲动行为。

综上所述,在心理护理工作中,充分发挥言语性和非言语性沟通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言语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言语的目的性和效果,使言语活动在护理工作中发挥良好的作用,促进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护理质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fz/46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