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萌的大熊猫是怎么成为国宝的背后还有政治

全文共字阅读需11分钟

每天早8点

再忙也要充电

书名:今天的这本书叫《来自中国的礼物》

作者:亨利·尼科尔斯

为什么熊猫能在人类的心中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你要说熊猫可爱吧,小猫、小狗也很可爱啊。要说熊猫珍稀吧,比熊猫还珍稀的动物,光在中国境内就有多种。

年9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把熊猫从原来的“濒危”级别,降为了“易危”级别。这是因为,通过人类的保护,熊猫的种群数量开始增加。而同一年,麋鹿这种和熊猫几乎同时被发现的物种,已经在野外灭绝了。

熊猫到底有什么魔力,让人类如此痴迷?它是如何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的?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下面三个问题来一起看了解大熊猫是怎么成为国宝的。

问题一:熊猫是如何走进人类社会的?

问题二:熊猫是怎么政治化和符号化的?

问题三:熊猫是怎么成为中国象征的?

问题一:熊猫是如何走进人类社会的?

事情要从一个法国传教士说起,他的名字叫阿尔芒·戴维。阿尔芒·戴维在中国生活了十几年,发现了一千五百多种科学界以前从来不知道的物种,像山桃、川百合之类的植物,在英文中这些名字都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戴维神父并不是 在中国采集研究动植物的博物学家。博物学从18世纪开始流行,大批传教士除了传播宗教,也担任在世界各地发现新物种的科学家角色。中国作为 一个向西方开放国门的大国,对外国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探索中国成了当时西方社会的一种风潮。

年,戴维在北京皇家猎苑里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生物,它的角像鹿,脖子像骆驼,蹄子像牛,当他把这种神奇动物的皮毛和骨骸寄到巴黎后,引发了巨大轰动,大家把这种以前从来没见过的生物命名为“戴维神父鹿”,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麋鹿。

麋鹿的发现,让戴维信心大增,激发了他发现更多新物种的热情。在巴黎博物馆的资金支持下,他开始了在全中国范围内,探索新物种的大冒险。

三年后,也就是年3月,他在四川当地的猎户家里,发现了一张黑白相间的毛皮。在经历了差点送命的探险之后,他终于在当地猎户的帮助下得到一只年轻的“黑白熊”。这是熊猫真正走进公众视野的起点。

麋鹿一看就知道是鹿,但熊猫看上去却不太像熊。所以,熊猫的首次亮相就引发了科学界的大讨论,几十位专家卷入了对这个新物种的命名争斗中来。科学家们采用了各种分析方法,试图搞清楚这种全新的生物到底是什么物种。这场争论一下就持续了十几年,熊猫的名声越来越响。

科学界的争论不休,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赏金猎人跃跃欲试想要捕获这种神奇的动物。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有人前往中国,开始寻找熊猫之旅。

但这些猎人们用了10年的时间,顶多只是见过熊猫的身影,谁也没能成功猎杀到熊猫。这就又给熊猫增添了神秘色彩。探险家们寻找熊猫的传奇故事,传回他们的国家,这其中肯定少不了添油加醋。熊猫被越传越神,有人说它实在太罕见,有人说它特别凶猛,难以驯服。

所以,当 只被外国人捕杀的熊猫,被送回美国博物馆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华盛顿的国家博物馆、纽约的美国博物馆、匹兹堡的卡内基博物馆等现代博物馆,每一家博物馆都想得到一只这样珍奇的野兽。

很多写熊猫的书重点都偏向于讲“中外友谊”,关于熊猫遭遇屠杀的经历很少提及,但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这段历史。19世纪末,博物馆之间的竞争达到近乎疯狂的程度,他们花费巨资资助各种冒险队,希望收集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珍稀物种。西方人对熊猫的猎杀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到年间,国外有多人次前来中国熊猫分布区调查、收集、捕捉熊猫,“仅在-年的10年间,从中国运出的活体熊猫就有16只,另外至少有70具熊猫标本进入外国的博物馆”。

除了经济利益,当时的社会气氛也对熊猫不利。年,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专门成立了一个俱乐部,表彰捕杀大型野兽的猎人。罗斯福希望通过这个俱乐部鼓励国民,通过荒野搏斗和艰苦生活获得更多的男子气概。

因为国内已经被探索得差不多了,有殖民地性质的中国,就成了猎人们 的狩猎场。中国那时正处于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社会不稳,国民政府根本没有余力去管盗猎者,而且现代意义上的环保概念也还没有形成,人们并不认为对动物的疯狂猎杀和捕捉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在社会风气和金钱诱惑的双重推动下,捕猎和走私熊猫在当时成了非常热门的活动。熊猫这种原本安安静静在竹林里吃竹子的物种,开始走进人类社会。

就拿 只被活着带到美国的熊猫“苏琳”来说,连续几个月,新闻上到处都在说苏琳的事。民众挤爆了动物园, 天的入园人数就超过五万三千人。一个星期之内,动物园的门票收入就已经将财务支出摊平。大萧条时期,苏琳的形象还被绘制成海报,抚慰生活受到冲击的美国人。

问题二:熊猫是怎么政治化和符号化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记录熊猫“姬姬”的故事,他认为,熊猫形象的变迁历史中,最重要的阶段就是20世纪60年代,而其中最重要的一只熊猫,就是姬姬。

咱们把时间退回到年, 在这一年陷入僵局,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偏偏就是在这个时候,西方世界的 一只熊猫“美兰”,年在芝加哥死去了,芝加哥动物园开出高价,希望能再获得一只熊猫。

但新中国建立后,西方人再想像以前一样来中国抓熊猫显然是不可能了。年,动物商人德默尔用三只长颈鹿、两只犀牛、两只河马和两只斑马,和北京动物园交换了一只年轻的熊猫姬姬。交换比想象中的顺利,但没想到回美国的过程反而非常坎坷。

因为姬姬的“社会主义”背景,美国拒绝它入境。受到冷战的影响,德默尔只好带着姬姬,开始了环游世界之旅。在莫斯科短暂停留之后,姬姬来到欧洲,作为二战后 个到达欧洲的熊猫。姬姬所到之处,引起了当地媒体和群众的热烈追捧, 它住进了伦敦动物园。

动物园在当时的欧洲其实是一个夕阳产业。原因之一,是刚刚经历过二战,人们没什么心思去动物园;原因之二,是战争之后动物园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员工进行维护,随时都可能关门。但姬姬的出现,让已经日落西山的动物园迎来了柳暗花明的机会。

德默尔除了想方设法增加姬姬的曝光度之外,还利用当时刚刚兴起的电视媒体,制作了一档以姬姬为主角的博物学节目,名字叫《动物时间》。短短几年时间,姬姬就在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

动物园因为姬姬的出现,起死回生。到此为止,姬姬也只是一只受欢迎的可爱动物而已,但随之而来的“政治婚姻”,让它超越了物种身份,走向了人类的政治舞台。

事情要从年说起,这一年姬姬有发情的迹象,伦敦动物园希望能给姬姬找到合适的伴侣。他们联系北京动物园,但被婉拒。 莫斯科动物园勉强答应让他们的公熊猫安安与姬姬喜结良缘。虽然动物园只是出于单纯的、希望让姬姬能够养育孩子的愿望,但这两只熊猫不可避免地与政治扯上了关系。

由于当时仍处于冷战时期。安安和姬姬还没见面,消息就在国际上炸开了锅。

年,就在姬姬即将前往莫斯科“相亲”的前夕,碰巧传出了时任英国首相威尔逊将要出访苏联的消息,英国于是兴起了一阵讽刺性的熊猫漫画热潮。当时的苏联总理被画成安安的模样,爬在树上热烈追求英国首相扮演的姬姬,“相亲”还没开始,就埋下了成为闹剧的种子。

经过各种努力和尝试之后,两只熊猫最终没能成为夫妻。媒体于是拿这件事情大做文章,不仅有针对这对熊猫类似娱乐八卦一样的跟踪报道,更有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大书特书。

年,就在“布拉格之春”发生之后不久,安安和姬姬又做了一次相亲的努力。这次是安安来到伦敦“追求”姬姬。然而大半年之后,两只熊猫依旧“不来电”。

安安和姬姬的配对失败,这不仅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熊猫“性冷淡”的印象,这场相亲失败还被解读成东方和西方,苏联和英国之间,紧张关系的象征。前后五年时间,这两只熊猫的故事被媒体大肆炒作,通过几十种语言的报道,传播到全世界。

继冷战时期被卷入国际政治后,熊猫后来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标志,那是熊猫超越物种和意识形态,实现符号化的重要一步。年,全球 的非政府动物保护机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成立。这个组织后来在年改名为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成立过程十分曲折,大大小小的议题讨论通常会持续很久,但有一个议题,他们只用了20分钟就通过了,那就是,用熊猫来作为这个组织的标志。这个标志是英国的斯科特勋爵设计的。他曾在伦敦见过姬姬,被它的可爱所打动,于是设计了以姬姬为原型的标志。

那时候可是冷战东西方剑拔弩张的时期,来自中国的熊猫能成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会徽,成为全世界认可的美好形象,可以说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姬姬从此成了全世界野生动物的代表,对呼吁人们保护自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虽然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把熊猫用作标志,但直到年,也就是基金会成立18年后,他们才真正开始做和保护熊猫有关的工作。这从侧面说明,熊猫的符号意义其实是大于对这个物种本身的保护和重视程度的。

熊猫的出名最终还是离不开社会因素。冷战让姬姬开始了周游世界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有头脑的动物商人和电视媒体的兴起,让姬姬被更多的人熟悉和喜爱,而它和安安的相亲,因为跟世界政治形势的联系,进一步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不仅如此,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会徽用姬姬作为原型,让熊猫形象的可爱和美好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对立。

虽然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姬姬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熊猫之一,不过如果让中国作者来写熊猫和人类之间的故事,我们不一定会选择姬姬。在中国人的视角下,有名的、有历史意义的熊猫其实非常多。

比如,曾经作为北京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的原型“巴斯”,或者是在中国外交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那些熊猫大使们,有很多都值得被详细介绍。而在这本书中,作者之所以在众多的熊猫明星中选择姬姬,与他本人的西方视角分不开。

问题三:熊猫是怎么成为中国象征的?

最早直接用熊猫象征中国的,可能是一位中国作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一只叫“开心果”的熊猫被卖到德国,在德国各地巡回, 到了美国。另外有三只分别叫“唐”“宋”“明”的熊猫,则被伦敦动物园接手。他们首次被展出时,伊丽莎白公主,也就是后来的英国女王都前往观看。

一位中国作家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他写了本童书,讲述了“唐”“宋”“明”中的“明”的故事。在书中,这位作家写到“熊猫是中国的真正代表。它天真、善良又好客,和中国人一样。”

熊猫在国外受到追捧,国内当然不会毫无感觉。年,蒋介石就赠送了一对熊猫给纽约动物学会。这应该是 次把熊猫当成外交礼物,送给其他国家。熊猫作为中国特有的礼物,在政治层面与国家形象挂钩了。

新中国成立后,熊猫成了中国在外交场合中重要的润滑剂,一度也是中国外交的晴雨表。苏联、英国、朝鲜、日本等国家都收到过作为国礼的熊猫,与此同时国内对熊猫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fz/81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