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17日讯(记者戴璐岭李慧颖陈淋摄影报道)在成都有这样一群人,被上亿网友羡慕。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吸猫”,不过是国宝级别那种。他们,每天都面对一群“熊孩子”,被“猫猫”们抱大腿、撒娇、卖萌。他们就是大熊猫饲养员,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奶爸”“奶妈”。
大熊猫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一张闪亮名片。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两代“奶爸”“奶妈”们是四川大熊猫科研繁育保护工作、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32年来历经风雨,两代人薪火传承。老一辈已从青丝守望到白发,新一代更是砥砺奋进,他们,见证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圈养大熊猫科研团队攻破层层难关、科研技术从弱到强,在大熊猫保护史册上书写下一页又一页辉煌。
一提起大熊猫,网友总有很多问题。大熊猫们真的那么调皮吗?熊猫饲养员们每天的工作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一只新生熊猫宝宝,饲养员们会如何饲养?今天,四川新闻网记者邀您一起按下,分享“吸猫”的背后,两代熊猫饲养员——段东琼与徒弟唐浩元坚守与传承的故事。
熊猫妈妈与熊猫宝宝
被“萌翻”:20年前她这样走上“吸猫”路
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饲养员们除了记得每一只大熊猫的名字之外,也会亲切地叫它们“猫猫”。在这里,他们会“奶娃”,会被“熊孩子”抱大腿,他们也会开玩笑地把自己的工作称为“吸猫”。足以见得,每一位饲养员都对大熊猫有着深厚的感情。
段东琼与徒弟唐浩元
今年39岁的段东琼在熊猫基地工作已经20年了,她的徒弟唐浩元也在这里工作了3年了。
说起为什么会当熊猫饲养员,段东琼笑称,这是一种缘分。当时年仅19岁的她,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实习。“我来之前,没有见过大熊猫,之前都是在电视上看见的,没有见过真的。所以我刚来的时候是懵的。”不过,大熊猫们很快以“实力”萌翻了这名年仅19岁的年轻兽医。
“当时,我就看到一只半岁大的大熊猫抱着我师姐的腿不放,我师姐走了,猫猫就在后面追。跟现在网友在网上看到大熊猫抱我们的视频一样的。”段东琼回想起自己初见大熊猫时候的场景,连连感叹,“嗨呀,简直是萌翻了!好乖哦!”
就这样,段东琼加入了熊猫饲养员的队伍。不过,在20年前,段东琼这支队伍只有几个人。段东琼告诉记者,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月亮产房工作后,她主要负责大熊猫的繁育和照顾新生熊猫等工作。这一晃,就在熊猫基地做了20年的饲养员。
不简单:“吸猫”也需要技巧和经验
段东琼的徒弟唐浩元,是月亮产房的一名新兵。3年前,唐浩元辞掉了公务员的工作,投入“大熊猫”的怀抱。虽然也是学习动物医学,但毕竟是跨行,让唐浩元有点手忙脚乱。
“我辞掉了工作,来到这里,没有什么亲戚朋友,可以说大熊猫基本就是我每天的生活了,一开始我都觉得自己坚持不下来,因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跟想象中是不一样的。”
那现实中饲养员的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唐浩元告诉记者,除了“萌”“乖”,有的大熊猫其实很有“个性”。“看着他们还是很乖很萌,但其实每只猫猫都是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跟我们人一样。有些猫猫很有个性,你走它面前过它还会凶你。”
正是因为每只大熊猫的性格不一致,才让饲养员们绞尽脑汁。怎么让调皮的“熊孩子”回家,怎么让“懒猫猫”运动起来,唐浩元和同事们每天都要想出各种花招。
“比如,这只大熊猫很皮,不愿意回家,在外面挂在树上玩儿,我们会先拿一个苹果引诱它下树。如果不成功的话,我们会让它的家人先回家,通过这种方式诱导调皮的熊猫宝宝回来。”唐元浩告诉记者,那些网友们看到的“熊孩子”事实上是真实的,但是饲养员们呼喊熊猫们回家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这些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也需要技巧,一次次去尝试,看不同的猫猫喜欢哪一种方式。”
9月24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今年出生的7只新生大熊猫举行了隆重的亮相活动。
两代人: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奇迹
9月24日,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今年出生的7只新生大熊猫举行了隆重的亮相活动。在这7只新生大熊猫中,有一只特殊的幼仔“成浪”。“成浪”出生时仅有42.8g,脱水后仅为37.9克,是全球初生体重最轻的大熊猫幼仔。
全球初生体重最轻的大熊猫幼仔“成浪”与双胞胎姐姐(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我师傅段东琼就参与了照顾成浪,我也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唐浩元告诉记者,在“成浪”出生最初的十几天,也是她的危险期,因为“成浪”无法在妈妈那里吃到母乳,必须由饲养员在妈妈“成大”那里取奶后进行人工喂食。
“成浪”刚刚出生时饲养员小心的用奶瓶喂养(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段老师需要不断调整喂养姿势,保证成浪能够安全进食。因为奶水一旦不甚被吸入肺部,就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唐浩元告诉记者,这些都是老一代饲养员积累的工作经验,而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和摸索进步。
长期以来,熊猫基地多次成功养育大熊猫超轻幼仔,这其中凝聚了两代基地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其背后更是强大的科研力量的支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可以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一次又一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9月24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临之际,成浪已经成长为一直健康的大熊猫宝宝。(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在亮相活动中,“成浪”已经可以调皮地在展示台上爬来爬去,各项生理指标正常,体重已经达g。熊猫宝宝们排列的数字“70”也意味着今年新出生的七只熊猫宝宝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美好祝愿。
唐浩元告诉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觉得基地之所以能创造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奇迹,跟国家对大熊猫的保护政策和重视力度离不开。我作为大熊猫保护工作中的一员,觉得非常自豪。”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圈养大熊猫科研团队砥砺奋进,攻破层层难关,科研能力、技术水平不断增强,也正是新中国成长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跨越的缩影。
饲养员与熊猫宝宝们(图片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数字:见证四川大熊猫保护工作的瞩目成绩
在成都大熊猫基地繁育基地成立之初,面临种源匮乏、资金短缺、人才稀少、技术薄弱等种种困难。32年过去了,成都大熊猫基地繁育基地越过了层层险阻,攻克了重重难关,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将当年奠基的石碑树立成世界大熊猫保护的丰碑。
在段东琼看来,数字能很好地见证这样的变化。“我刚来的时候,大熊猫基地只有几只大熊猫,到现在有多只。”段东琼介绍,多年来,熊猫基地科研团队大力推进技术攻关,在大熊猫繁育领域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第一例双胞育幼成活、第一例大熊猫秋季发情冬季产仔、第一例母兽同时哺育双胞胎、养育成活初生体重最轻的大熊猫幼仔等),已成为全球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研综合实力强、科技成果多、繁育成绩突出的专业保护机构。
正在休息的大熊猫
不仅如此,游客的数量也见证了这样的变化。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中国主要旅游景区报告》十大口碑景区中排行榜中仅次于故宫博物院,位居第二。据统计,熊猫基地在年游客接待总量近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万人次。段东琼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来熊猫基地参观的人很少,但是近几年我们都能到达几百万人次。”
是什么力量支撑两位饲养员一直陪伴在大熊猫身边呢?在段东琼看来,能坚守20年是因为热爱,对大熊猫的热爱。“就像自己身为母亲照顾孩子一样,我每天都在照顾熊猫宝宝,时间久了就跟它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我也觉得这是一份非常适合我的工作。”
听到老师的回答,徒弟唐浩元的目光变得坚定了。“我现在算是稳定了吧,不会换工作了,因为已经经过老师带,慢慢上手了。”在未来,唐浩元也期待着有越来越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