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公布全球唯一一只白色大熊猫再次现身

1月15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外发布了全球唯一一只白色大熊猫野外活动的视频影像。截至年底,四川卧龙野外布控的红外相机仅两次拍摄到这只白色大熊猫的活动,画面异常珍贵。

画面中这只白色大熊猫或在雪地漫步,或在“打坐思考”。它紧贴着安装红外线相机的大树坐下,全程背对相机。

3天后,它穿过密林和小河沟,出现在1公里外山脊上的另一台红外线相机里,然后用了大约10分钟到达山脚,山脚的红外线相机记录下它离开的背影。

年5月25日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首次对外发布了这只白色大熊猫的照片,保护区内海拔米左右的一台野外红外触发相机,于4月中旬摄录下一张大熊猫影像,图片清晰显示出这只熊猫独特的形态特征。这只熊猫毛发通体呈白色、爪子也为白色,眼睛为红色,正穿过郁郁葱葱的原始落叶阔叶林。

据专家分析,根据照片上这些外部特征,可以判断该熊猫是一只白化个体。从体形判断,这是一只亚成体或青年熊猫,年龄大概在1至2岁。为了长期跟踪研究这只白色大熊猫,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门设立了白色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和保护区的专家30多人共同参与,历时一年时间,对白色大熊猫发现地15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网格化红外相机布控,以期通过持续的追踪,进一步研究与评估白化症状对该个体的生存和适应能力有何具体影响。

据四川卧龙白色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执行人谭迎春介绍,从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影像判断,这只白色大熊猫从年5月到年2月期间长大了不少,体格壮实。相较于小时候的通体白色,它在成年后四肢的毛发还显出淡淡的金色。年两次记录中这只白色大熊猫都是单独活动,由此推算,它目前已3岁左右,已离开妈妈,“自立门户”了。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熊类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晟研究员介绍,视频中这只白色大熊猫步伐稳健,身体壮实,毛色光亮,可以看出是一只健康的野生大熊猫。“白化”现象虽然罕见,但在脊椎动物各类群中广泛存在。“白化”通常是由于动物个体基因突变所致,使得动物体内色素合成受阻,在外部形态上呈现白色、金白色或浅金色。单纯的“白化”突变并不一定影响动物个体的生存。这只白色大熊猫能健康成长到3岁左右,说明它已基本适应了生存环境,生存状态良好。

李晟说:“从之后该区域再未拍摄到它的情况来看,它可能已经从出生地迁移扩散到周边栖息地。根据野生大熊猫雌性往外扩散的习性判断,它很有可能是只雌性个体,在成年之后会离开母亲的家域范围,向外寻找新的栖息地。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只个体的状况和白化突变基因在当地野生大熊猫种群中的分布情况,后续还需扩大监测范围,并采用DNA检测等技术找寻更多的证据。”

除了毛色变化之外,白色大熊猫的白化突变是否会对其生理和健康带来其他附带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类对大熊猫这一古老物种的认知,并科学评估白化突变基因对大熊猫野外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对大熊猫保护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年12月至年11月,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共获得野生动物影像文件余份。除大熊猫外,初步统计记录到的其他动物种类有:川金丝猴、藏酋猴、小熊猫、黑熊、豹猫、猪獾、黄喉貂、水鹿、毛冠鹿、野猪、四川羚牛、中华斑羚、中华鬣羚、中国豪猪、岩松鼠、红腹角雉、红腹锦鸡等17种伴生动物;其中,大熊猫、川金丝猴、黄喉貂、水鹿、毛冠鹿、野猪、中华斑羚、中华鬣羚、中国豪猪、红腹角雉等物种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

来源:川观新闻、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央视新闻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保护野生动物,下方分享点赞在看三连击??

戳▼看MyRadio新节目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jj/7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