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政策建议

由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和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联合主办第五届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于3月26至28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研讨会为中国、非洲国家及国际组织代表提供了一个就卫生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索合作机遇的平台。与会者分享了各自在卫生和发展领域的宝贵经验,讨论了多边协作进展,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中非卫生合作提出建议。在中非合作论坛(FOCAC)框架下,本届研讨会所形成的《第五届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政策建议》(以下简称政策建议)将为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提供政策参考,并将为年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制定做出积极贡献。

政策建议全文

一、中国政府、非洲国家政府、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及私营领域应通过对话与知识交流加强合作。卫生是中非合作的支柱领域之一,中非卫生领导人应通过建立更密切的对话机制加强合作。第五届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等国际论坛应继续作为促进各方交流合作的机制,并为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及中非合作论坛等高层对话机制奠定基础。此外,中国与非洲也应积极巩固现有政策咨询机制,如本届研讨会的筹备工作组,并增进同非洲对等机构的合作。这一政策咨询机制将有利于汇聚关键利益相关方的知识和技术优势,用于解决公共卫生及政策倡导领域中的重点问题。中国和非洲国家还应继续加强同学术机构、私营机构、多边及国际组织,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交流,各方的参与有助于提供多元化的观点、资源与技术优势,以便更好地支持国家间医疗卫生产品的有效采购和供应。

二、合作应基于受援国在重点发展议题上的需求,并应充分考虑现有非洲国家及区域性的政策框架。中非卫生合作应尊重非洲国家确立和认可的重点发展框架和议题,并应着眼于卫生系统建设事宜。未来,中非合作还应支持双方实现有望于年9月通过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为全球卫生举措(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起的“每个妇女、每个儿童”倡议)做出积极贡献,以期加速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

三、中国与非洲国家应增加卫生投资。基于卫生在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催化作用,各国政府应优先考虑对卫生领域进行投资。卫生发展对于经济增长和促进社会稳定有重要贡献,因此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卫生发展已受到中国和非洲国家政府重视,然而政府预算中可用于卫生领域投资的比例仍然较小,无法满足巨大的需求。非洲国家应努力增加卫生投资,力争实现年《阿布贾宣言》中规定的各项目标。为提供相应支持,中国政府应努力加大对外卫生援助力度。

中国还应将对非卫生援助视为一项长期战略,并应尽可能地向受援国提供可预测的、长期的援助承诺。做为这项长期战略的组成部分,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应利用多种金融工具用于建立有恢复力的卫生系统,如通过使用减免债务中一定比例的资源实现这一目标。除公共渠道筹资外,政府应同私营领域积极合作,共同探索创新型的筹资模式(如税收激励),充分利用私营领域资源加大公共卫生投资力度。

四、中国与非洲应携手建设有恢复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以实现全民健康覆盖。非洲国家正在着力建设卫生系统,而这一努力在应对埃博拉疫情的过程中得到凸显。中国在其国内医疗卫生改革方面也卓见成效。因此,包括私营领域在内的中非合作伙伴们有能力继续探索加强卫生系统建设的新途径。相关重点领域包括:建立能够充分容纳卫生金融的有恢复力的卫生系统、继续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增强公立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医疗卫生工作者群体数量和能力建设、采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用于疾病诊断、患者咨询、数据分享及疫情监控等。非洲国家应确保在其国家卫生计划中纳入建设有恢复力的卫生系统这一目标。中国对非卫生援助的重点领域应切实反映非洲国家的具体需求。此外,中国在非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援助,如道路建设、能源及电信服务等,应同时以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为目的。强大、有效的卫生系统将进一步加强当前中国与非洲在埃博拉、血吸虫病、疟疾、艾滋病、疫苗可预防疾病、生殖健康、妇幼健康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领域的合作。

五、中国与非洲合作伙伴应探索新型合作机制,积极促进卫生科研创新、提升医疗卫生产品的生产能力及流通水平,并应努力打击质量不达标的医疗卫生产品。致力于促进医药卫生产业发展的中方机构,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非发展基金、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应联同非洲国家的相应监管机构与专业组织,在技术转让、企业合资及生物医药工业园等领域推进具体合作。通过建立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非洲国家本土研发、创新和生产能力建设,中非合作伙伴应共同致力于确保非洲人民获得安全、优质的药品、疫苗、诊断试剂及卫生技术。中国应制定政策促进公共领域卫生投资,同时激励公共与私营领域将更多资金用于新型诊断试剂、药品及疫苗的研发。

依据非洲联盟于年发布的《非洲药品生产计划》(PMPA),国际合作伙伴应协助非洲国家加强创新能力及本土医疗卫生产品生产能力建设。为此,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医疗卫生产品监管机构和相关国际组织应增强监管体系的相容性,密切监测医疗卫生产品的质量与安全。同时,非洲国家之间也应探索如何增强医疗卫生产品监管体系的相容性,如采用次区域的监管机制,以加速监管审批进程。

针对非洲国家在诊断试剂、疫苗及药品上的具体需求,中方制药企业应积极地参与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审批。中国政府应鼓励面向非洲国家的市场研究,并为企业了解非洲国家的医疗卫生产品监管体系提供支持。

研讨会与会者一致同意,鼓励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非洲药品监管协调组织(AMRH)及非洲国家政府药品监管机构增进信息分享与交流,并在药品检测、药品监管规制、市场准入标准及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加强合作。相关国际组织也应积极配合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

六、中国与非洲国家政府应加强合作项目的监测与评估,以确保卫生服务供应的责任分明与过程透明。在适宜的创新技术及电子卫生解决方案的支持下,有力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可用于跟踪、展示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可持续性及影响力,并能帮助发现影响预期结果的关键障碍,确保所有相关方对其行为与结果负责。

这类项目监测与评估系统还能使目标人群参与进来,最终提升目标人群对优质医疗卫生产品的需求。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将进一步用于指导中非合作伙伴未来的对话与合作。

如您对此政策建议有何意见请将内容发送至gyp

cccmhpi.org.cn,或在对话框中给我们留言。(留言时请留下您的公司、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

另外,第五届中非卫生合作国际研讨会演讲者PPT现已整理完毕,如您需要也可以将上述个人信息发送给我们,我们将及时把完整的演讲者PPT发送给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ly/47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