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只ldquo野化rdquo

全球首只放归野外的大熊猫“张想”,现身四川省冶勒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线相机里。

4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播报的一则消息,让位于冕宁县境内的四川省冶勒自然保护区再次跃入全国观众视野。

年“野化”放归于石棉县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年2月26日被冕宁县冶勒自然保护区红外线相机拍摄。大熊猫“张想”爬山、趟河、越公路,跋涉直线距离20余公里,完成了从公益海局域种群向石灰窑局域种群迁徙的突破。

而大熊猫“张想”现身的这片土地----冶勒自然保护区,也因大熊猫生存活动环境的良好状况,彰显着“大熊猫理想栖息地”的特殊地位……

相机内外的活泼身影

4月5日,一大早,巡护员钱华东、侯古青及护林员刘正华,收拾行装,一路山行。3小时后,来到玉儿坪线路监测点。

刚到监测点,一行人发现,之前绑定红外线相机的树前,相机壳、相机电池散落地上。

“是人为活动损坏了红外线相机?”巡护员钱华东一阵疑狐。立即拾起电池,重新安装,检查是否损坏。

“大熊猫!大熊猫!”安好电池,测试翻阅时,一行人在相机监视器里发现一个活泼的身影。

画面中,大熊猫“张想”东嗅西闻,显得十分警惕。红外线相机拍摄的画面从3点19分抓拍到第一张照片,一直到最后一段视频,大熊猫一共逗留了4分钟左右。

“原来红外线相机是大熊猫扒掉下来的。”从事巡护工作15年,钱华东救助过下山的大熊猫,也通过粪便、植物咬节、足痕辨析过大熊猫的活动踪迹。但红外线相机里的这个“活泼身影”,依然让他兴奋不已,“照片里可以看到,这只大熊猫脖子上有项圈,和以往监测到的不一样。”

随后,一行人填表,下山,联系上冶勒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领导,立即向省林业厅野保处汇报红外线相机记录下的这一“惊喜”。

后经专家辨认,这正是三年多前被放归的圈养大熊猫“张想”。“张想”是全球首只放归野外的雌性大熊猫,今年已5岁半,这是红外相机首次记录到“张想”放归后的影像。

而在冶勒自然保护区,年开展红外线相机监测工作以来,这样的“收获”,还另有2次:年10月25日,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凉山首张野生亚成体大熊猫;年12月6日,拍摄到成体大熊猫。

“除了红外线相机监测到的大熊猫,保护处的巡护员自保护区成立以后,先后救助过‘海子’、‘太阳’两只大熊猫。通过粪便、毛发、食物咬节等也多次认定过大熊猫数量。”冶勒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江说,“听保护区附近村民传,也曾看到过大熊猫母子在山林活动。”

除了影像和技术手段认定,冶勒乡干部苏建华的记忆里,活泼的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故事更为传奇:曾经,有村民早起,发现羊圈大开。急匆匆跑去探究竟,见圈内无一只羊,只有黑白相间的一团从圈内窜出,大摇大摆,扬长而去。待侵略羊圈的这一团“黑白身影”远去,主人才回过神来是大熊猫下山“占领”羊圈。

山川沟壑间的监测巡护

救助大熊猫

“保护区近年来用红外线相机拍摄到野生动物照片和视频有近1万张了。”

“我要上山去安红外线相机去了,有啥打我电话吧。”

4月19日,电话接受记者采访后,冶勒自然保护区石灰窑保护站站长王大勇从QQ上留下两句话,又匆匆入山,开展巡护监测工作。

年,为加强冶勒境内自然生态的保护,经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四川省冕宁冶勒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年,冕宁县批准冶勒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定编5人,正式开展巡护监测工作。

如今,常态化的巡护监测,已成了冶勒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营造大熊猫良好家园的固定“作业”:了解监测区域内大熊猫及其伴生动物的分布状况、种群动态以及大熊猫栖息地状况;获取野生动物野外视频、照片等资料,完善冶勒自然保护区动物名录;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活动,确保自然保护区边界的完整性,制止周边社区居民和部份游客违反保护区规定;保证保护区重要地带不受人为干扰;发现并救助受伤野生动物。

年12月6日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

“现在队伍进一步壮大了,保护处共有19人,下设有三岔河、拉玛街托、石灰窑三个保护站。”冶勒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陈江介绍,管护队伍壮大以后,除了巡护监测大熊猫生存环境状况,保护处还积极开展禁采矿、禁放牧、禁挖药,管控周边地区伐木,加大环境保护宣传等活动。

“红外线相机安放是一项监测手段。除冬季大雪封山时无法上山,每个保护站原则上一个月都要完成安放相机、收集照片视频各一次,平均2天。每个保护站要完成两条巡护线路,平均4天。”这样的巡护监测,旨在充分掌握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年10月25日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

长年“行走在大熊猫保护区”的王大勇眼里,今天的保护区,大熊猫伴生动物数量多、种类多,植被好,栖息地干扰少。

因保护区毗邻冶勒乡,为尽量减小当地群众对保护区的人为干扰,近年来,保护区管理处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环保活动”:年,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先后在冶勒乡两个村实施口节柴灶工程;年,争取世界自然基金会支持,实施新能源替代试点项目;每年与冶勒乡中心校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及爱鸟周等科普宣传。

“我们既要开展好保护区的巡护、监测、管理工作,更要做好周边群众和来往游客的宣传管理服务工作。目的就是要始终把冶勒自然保护区管护成适宜大熊猫生存繁衍的理想栖息地。”冶勒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胡康坦言。

大熊猫的理想家园

春秋冬夏,无论何时走进冶勒自然保护区,都是风姿卓越。

保护区四周高山环峙,中央坝子宽阔,境内是最高海拔米,最低海拔米,山体高差达0-米,大部份山体坡度在35度以上。雨量充沛,云雾多,日照少,无霜期仅天左右。

这种近乎垂直的地形地貌和特殊的气候环境,成就了冶勒物种丰富多样,山水多姿多彩,被誉为“物种基因库”、“南北动物走廊”。

据统计,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60%,目前发现植物科属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和南方红豆杉长得郁郁葱葱。脊椎动物5纲25目87科属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36种。

相对于良好的植被,对人为干扰的控制也是保障良好大熊猫栖息地的必要条件。

在当地,建立一个大熊猫的理想家园,不仅是保护处的职责,也是冶勒乡党委、政府的行动,冶勒乡群众的共识。

年、年,冶勒的干部群众踊跃参加,先后抢救了两只病危的大熊猫。

“当年,冶勒村民倮伍正补发现病倒的大熊猫后,协助野保处职工将大熊猫护送县城。”冶勒乡政府职工葛江聊起大熊猫的事也是头头是道,“后来,据说这只大熊猫吃了县城里喂的竹子拉肚子,只好又回冶勒来砍竹子下山喂养。”

“每年,我们都要在村民大会上宣传保护大熊猫、保护大熊猫生存的这片土地。如今,群众上山打猎、挖药破坏生态的事再没有发生。同时,我们还严格控制群众上山伐木、伐竹,确保大熊猫生存的优良环境。”聊起大熊猫,冶勒乡党委书记胡正忠总要把工作结合起来,“冶勒是个畜牧大乡,但因为这里同时又是大熊猫栖息地,我们极力推行种草养畜工程,一方面为了优化养殖模式,另一面也尽最大可能减小了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

冶勒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属于小相岭山系大熊猫B种群,是四川省大熊猫种群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保护区是保障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棉栗子坪、冕宁彝海等区域大熊猫种群相互交流的关键走廊。区内大熊猫种群对促进小相岭几个地区大熊猫基因交流,保护大熊猫的基因多样性,发展大熊猫种群,促进区内大熊猫种群数量的稳定,避免大熊猫在小相岭最后灭绝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前,因担心国道、南桠河把冶勒自然保护区隔成一个‘孤岛’,但这次野化大熊猫‘张想’进入保护区,对不同种群的交流,意义重大。”冶勒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胡康眼中,大熊猫“张想”的跨越,或许也是冶勒这片土地的另一个跨越,“下一步,我们将按这次红外线相机的监测成果,加强重点区域的监测,保护好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争取政策,力争建设大熊猫放归基地。”

文/杨发超

图/熊猫图片冶勒自然保护区提供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ly/7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