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向总书记展示的两张ldquo

随时随地阅读就这么简单

3月7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一个细节格外亮眼。

在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孔庆菊拿出两张照片,向习总书记展示了两种可爱的“猫”。

其实,这两张照片上的“猫”分别是雪豹和荒漠猫,它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两种“大萌猫”也是祁连山国家公园里的“明星物种”。

▲这是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拍摄到的荒漠猫(宋大昭/摄)

荒漠猫:高山雪原上的萌物

我国西部荒漠半荒漠等地区虽非人类宜居之地,却是许多野生动物的世代栖身之所,其中就有一种名为“荒漠猫”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虽然外形与家猫很相像,但荒漠猫的生存境遇却和家族兴盛无比的家猫有着云泥之别,这是世界上了解最少的猫科动物之一。

最难遇到的猫科动物之一

荒漠猫从外形上看就像放大版的家猫:一般身长60到80厘米,尾长23到35厘米,体重5到10公斤;背部和四肢的毛色为浅黄发灰,全身没有明显条纹,但蓬松的尾巴上有数圈灰白相间的环。荒漠猫和家猫最大的外形差异,是耳朵尖上有一簇长约2厘米的短毛,造型和猞猁的耳尖短毛神似,又被称为“草猞猁”。

不过爱猫人士要是被荒漠猫表现出的人畜无害样所迷惑,进而以为“此猫可撸”,那就大错特错了。荒漠猫除了繁殖季节外可以说是“独行侠”,孤僻隐秘的行动风格加上从不取悦和信任人类的性格,决定了它是最难遇到的猫科动物之一。

年底,一只潜入甘肃古浪县一户农家的荒漠猫在被抓时表现“凶得很”,甚至紧咬一位村民的胳膊不松口,幸亏村民穿得厚才免于受伤,最后用铁棍才把猫嘴撬开……看到这里,想必一门心思要“吸猫”的读者会缩回瑟瑟发抖的手吧。

▲这是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拍摄到的荒漠猫(熊吉吉/摄)

西部灌木丛提供丰富食物

荒漠猫行动隐秘,加上数量稀少,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北地区群众的见闻和西宁野生动物园的饲养经验,为人们近距离了解荒漠猫提供了条件。

荒漠猫的栖息地包括高山草甸、高山灌木丛、山地针叶林区域、草原草甸、荒漠半荒漠和黄土丘陵干草原等,海拔高度约-米,高山灌木丛带及山地阳坡以圆柏、杜鹃等为主的灌木疏林地区尤为常见。因为这种地方的啮齿类动物(如鼠兔、鼹鼠和野鸡等),种类和数量都最多,可给荒漠猫提供丰富的食物。

荒漠猫栖息地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存在大量的天然崖坡与岩洞,岩缝和洞穴被荒漠猫稍作改造后成了安乐窝。它们的洞穴通常洞口朝南,只有一个洞口;雌猫和雄猫分居,雌猫的洞穴往往更深些,因为猫妈妈带娃需要更安全的环境。荒漠猫是比较典型的夜行性动物,白天隐蔽在洞穴里休息,清晨和傍晚时分才出巢狩猎。

每年1-3月间,荒漠猫进入发情期,躁动不安的情形和家猫相似,叫声如同婴儿哭叫。产仔期通常在5月份,每窝一般为2-4只。刚生下小猫的雌荒漠猫非常怕惊扰,与生俱来的本能使它们护仔心切,对周围的动静很警惕。

小猫降生35天后,会被猫妈妈带出洞穴晒太阳和玩耍。猫妈妈进食的时候,开始对小猫开展“示范教学”,先让小猫闻和舔,尤其是猎物的鲜血,还教小猫用爪子按住骨头和肉并用嘴撕咬。70多天大的时候,猫妈妈开始给小猫断奶,90天大的小猫初步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逐步脱离母亲的照顾。

人们好奇的是,荒漠猫在西北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能够活下来,靠什么异禀天赋呢?

荒漠猫VS家猫

猫科动物普遍有着敏锐的嗅觉、听觉等能力,荒漠猫和家猫相比在奔跑、攀爬和伏击方面更为突出,解剖学方面的研究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荒漠猫的颅骨愈合程度更高、骨连结更紧密,这使它们更能适应野外生活。此外,荒漠猫耳朵内的鼓室泡和眼眶间宽等指标都比家猫大,使其具有比家猫更强的听觉和视觉系统。另外,荒漠猫的颧宽和腭长也大于家猫,且臼齿和门齿的排列比家猫更集中,这些特征使荒漠猫具有比家猫更出色的捕食和撕碎食物的能力。曾有人观察到荒漠猫趴在地面聆听鼹鼠在地下活动的声音,然后伺机抓捕鼹鼠的场景,可见其听觉之灵敏。

从内脏器官对比来看,荒漠猫胃的容积明显大于家猫,一次进食量更多;胆汁分泌也更多,消化脂肪的能力也较强,这与荒漠猫体能消耗大和“饥一顿饱一顿”的荒野生活状态也是相適应的。这些都是荒漠猫在自然选择压力下长期适应的结果。

▲年2月20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照片

雪豹:雪线地带的隐士

能被称为王的动物似乎少之甚少,除了老虎这个庞然大物始终稳坐森林之王这把铁交椅外,还有一个称之为王者的恐怕就是雪山之王雪豹了。

行动诡秘的“隐者”

雪豹,系哺乳纲,食肉目,猫科,雪豹属。因终年生活于雪山之上而得名,曾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猫科动物。

雪豹因其四肢的下端、足背均长有较为清晰的黑色环纹,酷似艾叶草的叶子,故称艾叶豹;又因其皮毛大多呈大片花斑,形似残缺的荷叶叶片,故又称荷叶豹。另外,在很久以前,也有人称它为草豹和打马热的,但究其原因,已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了。

雪豹的模样长得很漂亮,全身黑白相间,不过,它的这身黑白可不是大熊猫的纯黑纯白,而是灰白色,并布满了黑斑。它头部黑斑小而密,背部、体侧及四肢外缘彤成不规则的黑环,越往体后黑环越大;从其肩部至臀部,黑斑形成三条明显的纵条线;头及耳小而浑圆,前额隆起,獠牙锋利;体长1.1~1.3米,重30~60千克,最重达75千克;四肢粗短,前掌发达,主要用于攀爬;足垫和垫间长有丛毛,既可以在冰雪地上防滑抗冻,又可以在夏季高山酷暑、阳光辐射的岩石上隔热阻烫;尾巴几乎与身体等长,尾毛蓬松柔软,并呈不规则的黑环状,走起路来高耸入天,极为显眼。

雪豹既是高原地区的岩柄性动物,又是食肉动物栖息地海拔高度最高的动物。在它分布的范围内,其栖息的环境大致有3种,即高山裸岩、高山灌木丛和山地针叶林,海拔高度在~米之间。这些区域虽然食物稀少,但它也不轻易进入森林觅食,而是在不同季节沿山坡作垂直迁徙:夏季活动的海拔高度为~米,冬季则下降至~米,有的雪豹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仍生活在米的高山上。加之雪豹行动诡秘,有着夜行性的生活习性,所以说,在一般的低山区或平原区,人们很难看到它的踪迹。

“守山状元”有奇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雪豹之所以能够常年生存于环境极其恶劣的高原寒区,自然也有着它干一行爱一行的执著追求。它以雪为伴,以山为家,是动物世界里名副其实的守山状元。

那么,在雪山上,雪豹究竟依靠什么避寒,义依靠什么食物充饥,保存性命呢?雪豹的全身长着一层细软厚密的绒毛,极显耐寒极其保温,既使气温下降到零下20度也不影响它在风雪高原上正常的野外活动,风雪无阻,毫不畏惧。它平时喜于独居,每只雪豹均建有固定的巢穴,且大多设在可以避风挡雨的石洞中、乱石凹处、石缝里或岩崖下的灌木丛中,有着较强的向阳性,往往一住就是好几年,从不轻易搬家挪窝,另行落户。由于其毛色及花纹和周围的环境极为相似,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隐蔽色,从而使它无论是觅食还是穴居,都能放心大胆,受到天然保护。

雪豹有着敏锐的感官系统,善于攀爬和跳跃,行动极为敏捷。俗话说,大海无风能起三尺浪,雪豹在平地上的跳跃能力比无风的海浪还要高。它不借助任何物体,只要纵身一跃,就能跳上3~4米高的山崖,即使是跨越5~6米的山涧沟坎也不在话下,是一个天生的体育健儿。

雪豹的盘中餐主要以岩羊、山羊、羚羊、狍子、盘羊、青羊、鹿等高山大型动物为主,兼食野兔、鼠兔、土拨鼠和野鸡等高山小型动物,在饥饿难耐时,有时也突袭牦牛群。在它的眼里,似乎没有害怕的动物。

▲年1月17日,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雪豹照片

雪豹是夜行性动物,黄昏时分是它出洞觅食及活动的高峰期,并常用3招获得食物。

第一招是突袭。它常常借助山岩间复杂的地形隐蔽起来,一旦发现猎物,就高高地翘起尾巴,纵身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猎物扑倒在地,咬住咽喉,直至置其于死地。

第二招是穷追。在突袭中,如果猎物有幸逃脱,雪豹凭着自己一身过硬的捕食本领,几乎不把幸运者放在眼里,任其逃窜,极少追赶。但如果当时实在饥饿,它就会原形毕露,奔腾如飞,穷追不舍。在跳跃的一瞬间,它能用尾巴调整方向和身体的平衡,遇山翻山,遇崖跳崖,遇树爬树。

第三招是巡猎。每当夜幕降临,雪豹不管饥饿与否,都要倾巢出动——巡猎,除了老弱病残外,很少有贻误时机的懒汉。特别是对于既不饥饿又不急于捕食的雪豹来说,就把巡猎当成是一次户外散步的机会,漫山遍野地走来走去,悠然自得。它散步的范围很广,路途也很遥远,并有较为固定的范围和路线。它散步的路线多为山脊和溪谷,艰险的道路对它来说如履平地。

这也许就是它时刻保持警惕的缘故吧。在散步中,如果发现猎物,它就毫不客气地顺手牵羊,好好美餐一顿,然后再原路返回。

(来源:《环境与生活》刘国伟/文、《新疆人文地理》蒋楠桦/文)

END

订阅扫码

走过千山万水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年《读者报》

邮发代码:61—98

订阅方式

1.拔打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ly/7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