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后台最硬动物——熊猫
是谁数百年天天熬夜?是谁数百年只爱黑白照片,以至于一直挂着黑眼圈营业?是谁数百年坚持减肥,控制饮食,只吃绿色无公害素食——竹子?当然是有国宝之称的大熊猫啦!喜欢了多年的大熊猫,你真的了解它吗?现在就跟随肥羊的脚步,一起去了解了解这个小可爱大熊猫吧~
01
外形
大熊猫那竖起的圆圆黑耳朵,就像戴了一顶“风雪帽”;四肢穿着黑绒的“大皮靴”;肩上披着匀称连接的黑“披肩”。
熊猫浑身胖乎乎、圆滚滚的,一爬一爬十分缓慢。大熊猫的头部是白色毛发,两只小黑耳朵,眼睛其实很小,但是它的眼睛四周是一圈黑色的毛,因而使得熊猫看起来非常可爱。它的全身都是白色毛发,但是四只爪子是黑色的。
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
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
02
可爱的小动作
啃竹子
大
熊
猫
睡觉
爬树掉树
纠缠饲养员
嬉戏玩闹
03
栖息地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野外大熊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04
吃食
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
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
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
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
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05
为什么成为国宝
具有国宝要素憨态可掬的模样与温顺的性格以及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中国人的心,并以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的优势,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大熊猫广阔的史前活动范围让它拥有了超越地方性特色动物的身份,具有成为国宝的条件。
体现中国文化
从佛家来看,大熊猫的消化道、消化酶和肠道微生物虽然保持了食肉动物的特性,但却放弃了食肉,选择了吃素,正好与佛家倡导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暗合。
从道家来看,大熊猫外形上黑色和白色所占面积几乎完全一样,两者界线分明,既对立又统一,没有一个颜色走向极端,天生巧合地体现了阴阳学说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内涵。大熊猫放弃食肉,不欺负其他弱小动物,选择竹子作为食物,正契合了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儒家来看,大熊猫不主动攻击其他弱小动物,与诸多物种和谐相处,不争不抢,颇有大家风范,正好符合儒家讲究的“低调,含蓄、内敛”。同时,成年的大熊猫自身强大,但在野外没有天敌,象征着带来和平。
大熊猫选择的食物——竹子,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历代文人所喜爱的植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熊猫也被冠上高雅之士的隐喻。
代言国家形象
大熊猫的体形庞大,自身强大又不欺负其他弱小动物,代表了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也是我国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外表、悠久的生物学历史、稀少的数量、强壮的身体、不争的秉性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耦合等特性,与现代中国的形象和倡导理念相符,当之无愧地被称之为中国的国宝。
06
秦岭十次发现大熊猫
棕色大熊猫
年,棕色大熊猫在秦岭大熊猫分布核心区域首次出现,截至目前,秦岭已先后10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踪迹。其中,棕色大熊猫“七仔”是目前全世界唯一能看到的棕色大熊猫活体。年11月1日,“七仔”在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一带被发现,年12月28日,“七仔”进入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由于其罕见的毛色而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