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部有一块约占国土面积十分之一的区域被划为国宝大熊猫的栖息地。这里包括邛崃山和夹金山共七个自然保护区和九个风景名胜区,为目前全球面积最大、设施最完整的大熊猫栖息地。
这里还是第三纪古热带森林遗迹和大熊猫繁育基地。这里除了大熊猫外,还是濒危野生动物雪豹、云豹及小熊猫的栖息地。这里的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热带地区,约有近六千种高等植物。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除四川外,在陕西、甘肃等省的山区也有分布。属哺乳动物食肉目,体毛分黑白两色,由于大熊猫白色的头部在眼睛周围长有一圈黑毛,显得十分的呆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实际上喜食竹子的大熊猫的攻击力十分强悍,不仅上下额有很强的咬合力,还长着一对如手术刀般锋利的利爪。
作为哺乳动物,大熊猫已在这个星球上生活了八百多万年,甚至比人类的类人猿祖先还要早。在几百万年的自然选择和严酷的自然考验面前,大熊猫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繁衍至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野外生存的大熊猫一般的寿命约二十年,圈养状态下可以达到三十年,还算是一个比较长寿的物种。大熊猫之所以称之为国宝,不仅在于其珍惜性还因为其古老的繁衍历史,是物种的活化石。
一直以来,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对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的侵袭,大熊猫因人为阻隔其栖息地逐渐呈现岛屿化的倾向,各个小种群之间被人为分隔,长此以往不利于大熊猫基因库的稳定。为了改变这一状态,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了建立大熊猫生态长廊的构想,主要计划在各个岛屿化的大熊猫种群之间种植大熊猫喜爱的箭竹林,逐步把各个栖息地之间联结起来,这样随着大熊猫觅食范围的增加,大熊猫各个种群的交流接触也会逐渐增多,进而扩大大熊猫基因库,更有利于大熊猫种群的稳定繁衍。
在这块九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不仅有着地球历史和地质特征研究的价值以及远古海洋生态系统的遗迹,还有着独特而优美的自然景观,更是生物多样性在全球的典型代表。
这块区域在行政区划上由四川的成都、阿坝、甘孜和雅安的四个市州的十二县域组成,主要包括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邛崃山、夹金山和四姑娘山。年,这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三十二处世界自然遗产。
大熊猫种群几十年来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倾力呵护下,到目前为止已达到了千只规模,种群的基因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在某种程度上已摆脱了濒危的状态。珍惜动物雪豹、羚牛和金丝猴等也是这里的原住民,如今这块神奇的土地正以崭新的姿态和博大的胸怀成为珍惜动植的共同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