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昭通有新发现,历史追溯到600万

                            

最近

又有重大发现

昭通发现万年前

始熊猫伪拇指化石

图1云南昭通水塘坝始熊猫生态复原(MauricioAntn绘)右侧个体显示伪拇指抓握功能,左侧个体显示步行姿态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及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晓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邓涛、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吉学平与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哈佛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的同行合作,在国际刊物《科学报告》发表了始熊猫“第六指”,即“伪拇指”演化的论文。这是继该地发现剑齿象、条纹兔、古猿头骨、中猴等化石之后的又一科考新成果。

图2大熊猫(A,C)和始熊猫(B,D)伪拇指的解剖结构

始熊猫关键的伪拇指和臼齿化石,来自于年邓涛、吉学平领导的古脊椎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昭通市政府联合组织的水塘坝晚中新世化石地的科学发掘。研究结果显示,始熊猫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已经形成对握的“拇指”功能。然而,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熊猫的“拇指”没有进一步增大,因为其在抓握竹子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蹠行式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简陋的“拇指”表明,大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至少在距今万年前就起源了。

图3大熊猫(B,D,E)与原始熊类(A)和人类(C)手部的对比

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它有许多“绝技”,使其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在这些绝技中,大熊猫额外的“拇指”可以说是最著名但也是最神秘的。除了大多数哺乳动物前肢上正常的五个手指外,大熊猫还有一个强烈增大的手腕部骨骼,即桡侧籽骨,充当第六个手指,形成可以对握的“拇指”来抓住竹子。

图4大熊猫抓握和咀嚼竹子(SharonFisher摄)

该项成果的发布,依据始熊猫已知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其伪拇指显示出中间形态,首次记录了熊猫向取食竹子演化的可能时间和步骤。在食肉动物中,熊科动物的臼齿最为复杂,因为它们还要咀嚼大量非肉类食物。而在熊科动物中,熊猫的牙齿模式最为精细,褶皱出许多非常明显的齿尖,在强健的下颌骨和颞下颌关节协助下,有利于嚼碎坚硬的竹子。始熊猫的牙齿形态已经达到了现代大熊猫的复杂程度,甚至更复杂。始熊猫是否已经开始吃竹子?能帮助抓握竹竿的伪拇指是另一个关键证据。

图5熊猫家族伪拇指和臼齿与食竹习性的演化关系

年项目开始之初,项目负责人吉学平就推测可能发现古猿和大熊猫的祖先等珍稀古动物遗存。云南昭通是最晚中新世人类直立行走起源发生时期的重大进化事件演化发生地,大量生物新属、新种在此发现,随着多学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未来还可能发现更多的古生物种类。

﹌﹌﹌﹌﹌﹌﹌﹌﹌﹌﹌﹌﹌﹌﹌﹌﹌﹌

原标题:《熊猫——昭通有新发现,历史追溯到万年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qz/11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