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动物的栖息地越来越少。一些原本数量较多的野生动物,随着人类的捕猎和生产活动的影响,数量越来越少。那些体型较大的野生动物,还成为了濒临灭绝的物种。
人类保护野生动物获得了一些成效
不过一些国家对此已经有了防范意识,通过设立保护区,一些数量较少的物种的数量得到了恢复。这两年我国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很多原本处于濒危动物范畴的稀有物种,数量有所增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熊猫的降级,已经从濒危降到了易危。
虽然它降级了,但国宝的地位并没有变化。因为数量虽然不再属于濒危物种的范畴,但大熊猫还是很少的。和一般的小型动物相比,大熊猫仍属于需要被保护的物种。
由此可以得知,只有生态系统变好了,野生动物的生存才有保障。但是,在我国众多的保护动物中,野猪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野猪属于一种活动范围较广的动物,而且它们的活动范围跟人类的活动范围有交集。
野猪破坏农作物使农民承担很大损失
一般的野生动物都比较注重领地的防御性,如果人类进入了它们的领地,它们还可能会将栖息地转移走。不过野猪却相反,它们并不惧怕人类,反而喜欢到人类活动的区域觅食。前些日子的时候,又传出了野猪泛滥的消息。当事人表示,野猪是不是不用保护了。
十堰市一个农民在自家玉米地发现了野猪破坏痕迹,自家种植的玉米惨遭野猪的毒手,自己辛苦半年的劳动成果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于农民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可是当地人对于野猪又束手无策,谁让野猪是保护动物呢。
一开始,农民还会采取一些措施。可后来这些措施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每年被野猪吃掉的粮食不少,不过野猪破坏是一回事,保护野生动物是另一回事。避免野猪糟蹋作物,不能以捕杀野猪作为代价。所以,在见到野猪的时候,只能上报当地有关部门,不要企图自己解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如何避免野猪破坏农作物
实际上,人类也能和野猪和平相处。野猪之所以成为保护动物,主要原因在于其数量不多,这样实际野猪破坏的粮食作物不会很多。随着人们进一步拓展活动范围,在野猪的活动区域种植农作物,这样野猪和人类活动的区域之间就没有了隔离带。
想要避免农作物被野猪破坏就很难了。野猪之所以破坏农作物,在于没有足够的食物。人们既然占据了野猪的领地,就应该给予野猪一定的报酬。一种好的方法是种植一些高产的作物,以此作为隔离带。这些作物不需要专门的人去管理,只是为了给野猪提供食物而种植。
这样野猪吃饱了就不会再去破坏农民的农作物。要实现人与野生动物的和睦相处,就需要各退一步。野生动物没有那么大的欲望,它们更多是为了生存。人类要发展就会拓展活动范围,于是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
设立自然保护区在保护野生动物上很有效果,得到有效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能逐渐增多,生态系统也能更加稳定。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稳定的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就等于间接保护了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