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史上一段异彩纷呈的华章,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一座昂然屹立的丰碑。
作者借助档案、报道、日记、书信、散文、杂感、诗词、著作等不同史料的仔细辨析,讲述了抗战中中国大学内迁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战时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
书稿跨越虚构写实的鸿沟,着意生活细节的勾勒,强调教育规律的总结,凸显读书人的心境与情怀,引入国际视野以及当下的问题意识。
1.为什么二战时中国的大学纷纷迁移?2.在迁移过程中师生们需要面对哪些挑战?3.在战火中内迁的大学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有何作用?
书名:《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
作者:[中]陈平原
“一天走六十里路不算么事,若过了六十里,有时八、九十里,有时甚至多到一百里,那就不免叫苦了,但是也居然走到了。
至于沿途所看到的风景之美丽、奇险,各种的花木鸟兽,各种样式的房屋器具,和各种装束的人,真是叫我从何说起!
途中做日记的人甚多,我却一个字还没有写。十几年没画图画,这回却打动了兴趣,画了五十几张写生画。打算将来做一篇序,叙述全程的印象,一起印出来作一纪念。
画集印出后,我一定先给你们寄回几本。还有一件东西,不久你就会见到,那是我旅行时的相片。你将来不要笑,因为我已经长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
这次临大搬到昆明,搬出好几个胡子,但大家都说只我与冯芝生的最美。”
这段文字节选自闻一多先生给妻子写的家书,如果没有最后一句稍微透露出些端倪,看起来就是闻一多先生和友人们相约,进行了一次有趣的远足而已,根本想象不到,这是何等攸关生死的抉择。
闻一多先生在这封信里提到的“临大”,是七七事变爆发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当时,日本飞机竟然轰炸南开大学、中央大学等非军事目标。
起初,政府和新闻界还在抗议,不过很快就明白过来,对方是故意为之,借此打击士气、制造恐慌。
随着战事波及的地区越来越广,这所临时大学在年2月20日组成了湘黔滇旅行团。
约名师生在跋涉里后,于4月28日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直至抗战胜利,三所大学才返回平津。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记载,这九年中,先后在联大执教的教授有余人,副教授49人,共有名学生在校读书,毕业生有人。
他们是校史中的一串数字,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一块块奠基石。这所大学,因他们而永垂不朽!
当时内迁的大学还有许许多多,西南联大最为人熟知,不仅因为其组成大学的声望,还得益于为其提笔记叙的名家颇多。说实话,西南联大的迁徙过程在所有中国大学中,已经算十分幸运的了。
校址原本在上海吴淞镇北的国立同济大学,在抗战八年中,就辗转内迁了整整六次:从上海市区到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四川李庄。
国立浙江大学同样历尽艰辛,经过四次大搬迁,足迹遍及浙、赣、湘、桂、闽、粤、黔七省。
不过,当时各家大学的迁移路线,都不是提前规划好的,根据时局而定。这就使得学生与老师们在陌生的地方,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
比如国立中山大学迁到澂江后,同学们就很不喜欢那里。因为苍蝇多、屎粪多、沙尘多,还总抱怨澂江人小气、顽固、好吃懒做、欺负客人等等问题。
但是在经历了一番生活的磨练后,学生们的立场渐渐开始转变。
余一心在《抗战以来的中山大学》中这样描述道:“广东的青年开始认识了中国的全貌,省籍的隔阂慢慢消除,那种过分夸大的广东精神,也受矫正。
中山大学和其他大学,如西南联大相形之下,自卑的人可以增高了自信,夸张的人不由不灭了他的夜郎自大观念。”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对学术机构的内迁,做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总结:“大学迁移内地,加上公私营工业和熟练工人、工程师、专家和经理人员的内移,的确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战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影响一向无法达到的内地省份,经过这一次民族的大迁徙,未来开发的机会已远较以前为佳。”
中国大学如此大规模的内迁,并坚持到最后胜利,着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也是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从未有过的。
能在战时为茕茕学子保留一片仍可学习的净土,离不开当时的教育部与各大高校校长的坚持。
面对各方激烈的争议,他们认定:“抗战既属长期,各方面人才,直接间接均为战时所需要。我国大学,本不甚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至就兵源而言,以我国人口之众,尚无立即征调此类大学生之必要。”
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也说,第一次大战时,美英各国送大量学生上前线,战后才醒悟这样的做法实在失策。
国家为了爱护将来的领袖人物起见,不把大学生送往前线,他们更当奋身图报,努力上进,把将来建国的重任担当起来,方对得起战死沙场的勇士们。
陈平原写下这本《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为的是引导我们观看更多当事人当年的文字,看他们如何在惊魂未定之际回首往事、总结经验、畅想未来——那既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精神。
也将这本书推荐给今年预备进入大学的同学们,盼望大家将这样的大学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本期推荐图书《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好书项目组推荐。
撰稿:郭梓
总编:昆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