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通过致敬孝亲美德弘扬核心价值观,社会反响热烈。12月16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风车》栏目制片人、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总导演赵颖新,在总局例会上向全国广电同行介绍了经验。
赵颖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风车》栏目制片人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总导演
“孝心少年”是央视“寻找最美”系列的后来者,与同系列其他节目相比,有其共性的部分。如,出于系列整体感的要求,它们都力求彰显人物的榜样力量,均以10位获奖人物的短片构成专题晚会的主干,也都设置了现场对获奖人的采访、颁奖等环节。
但是,“孝心少年”也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它是系列中唯一不以职业划界的节目。“孝心少年”表现主体均为不满18周岁尚未进入社会的少年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成型阶段,他们的行为更多地受到直观而朴素的情感影响。
其次,树立少年榜样的切入角度相对比较丰富。之前节目组也曾经考虑过用“天才”“美德”等抽象的前缀总括,希望题材的多样性对节目有所助益。这一考虑虽然不无道理,但代价是碎片化的选题很容易让节目止于符号化的展示,也很难在广大受众群中形成共鸣。当最终明确了活动所要寻找的是一个感性层面的“最大公约数”的时候,“孝”这个字就自然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
孝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是在华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情感的母本。无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还是文化体系,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都是无可比拟的。孝,在民族文化的语境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说它是中国文化的正统亦不为过,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代人对这一传统的淡漠,甚至是遗忘。
从媒体传播的视点出发,以少年儿童为表现主体,通过继承和扬弃,给传统孝亲文化注入新活力,使其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贡献新的价值,成为我们创作的初心。
四大环节电视呈现缺一不可
“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是整个活动的高潮,主要包含人物事迹短片、现场采访获奖人、颁奖环节和文艺元素等内容。正是在“寻找最美”系列这个结构的“矩”中,我们对“孝心少年”的“从心所欲”得以不断地走向深入。
事迹短片
四年以来,我们的记者以“走基层”的形式展开了一次次的人物寻访,足迹几乎遍布整个中国。在每一次寻访中,他们跨越的温差超过40摄氏度,翻越的海拔超过米,但是与这些外在的障碍相比,更大的困难在于如何走进孩子们的内心。
一位记者在采访札记中写道:“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孩子放下自己的戒备心,能够坦然的面对你的提问和摄像镜头?这些问题,成为横亘在我面前的高山,让我几乎退缩,然而,我知道,我必须跨过去”。
受访对象中有的人自尊心强,不愿意向外部世界“示弱”;有的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有的在面对镜头时感到紧张。记者们要做的不仅是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还要以职业的敏锐,把握孩子们易于接受的交流方式,并与他们建立真正的友谊。
这种超乎一般记者和采访对象关系的友谊,非但没有让节目丧失客观性,相反,恰恰为节目赢得了客观性,那些感动亿万观众的影像和声音才得以被忠实地记录下来。
记者们对孩子们的 “贴近生活”四个字说出来也就一秒钟的时间,但真正做到却殊为不易,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才形成了人物事迹短片的几项特色:
1、同期声段落的使用
“孝心少年”的事迹短片之所以每每打动人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期声段落的使用。出于晚会的客观要求,每一支短片的时长基本不能超过六分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讲好人物故事,树立人物形象,取舍之间度的把握,很考验谋篇布局能力。我们的经验是,时间要求越是严格,就越要敢于为同期声段落留下足够的篇幅,因为它能够赋予人物专题更多的纪录片质感,并以“还原”的手段萃取出孩子身上最闪光的特质。要克服求全责备心态下的那种平均使力的方式。
2、细节的运用
“在短片的创作过程中,我们考虑最多的是,最触动人心的事迹其实是用不同的特质打动不同的人。最终呈现的,只是他们的故事里,那些表现出有担当、有责任的事迹。”这是“孝心少年”制片人、事迹短片主要负责人郑秀国的体会,而不同特质的支撑力主要来自于细节。
3、事迹短片中的细节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器物。如黄凤推父亲求医的板车,徐沁烨母亲留给女儿做嫁妆的十字绣,赵文龙记录好心人捐款的笔记本等。此类细节是情感的高度凝缩,需要运用镜头语言进行复调式的表现,让其凝聚的情感线索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最终释放出来。
第二类是行为举止。如,为了贴补家用,路玉婷不断地奔跑在学校和送机票的路上;赵文龙为了给母亲增加营养,偷偷的把肉丸埋在米饭里;在山路上行走的林章羽、何秀巡姐弟为了给彼此减轻负担,都想走在后面,这样可以偷偷地把对方背篓里的玉米背到自己身上。这类细节无论通过同期声还是解说词,都能够直抵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第三类是孩子的“语录”。即孩子们对长辈、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孩子们在说的时候完全发自肺腑,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所以尤为震撼人心。
照顾患病老人的何秀巡说:“奶奶在,这里是家,如果奶奶不在了,这房子就真的只是个房子了。”孩子对于家的理解,朴素而深刻。
4、短片与现场的衔接
事迹短片既独立成章,又是整个颁奖典礼有机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短片编导有意识地为现场访谈环节留白。由于前期积累了足够的素材和线索,短片与现场的衔接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现场访谈
现场访谈环节紧接事迹短片,两者互为表里,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榜样的塑造。
在话题设计上,杜绝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诱导式提问,而是通过制造聊天的氛围,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能动性。
在舞台表现上,把现场访谈分为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层次。首先是围绕获奖人的故事做进一步的挖掘,然后通过主持人与孩子的交流互动,着力展现孩子们天真烂漫和阳光励志的一面,让孩子破涕为笑,营造出温暖的颁奖氛围。
现场采访环节可谓经过精心准备的“遭遇战”,除了安排必要的定位走台之外,最终效果的达成则还要依赖主持人白岩松和欧阳夏丹的临场发挥。在每一次“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上,两位主持人都出色地完成了导演组预先的构想,并总能以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专业素养,现场捕捉、生发、延伸出生动鲜活的亮点。
颁奖环节
尽管颁奖在晚会总时长中所占比例不多,但我们没有把它仅仅看成一个程序性的环节。对颁奖环节仔细的打磨,会赋予晚会更为饱满的情感色彩,甚至可以出现整台晚会的“点睛之笔”。
颁奖人的身份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活动的形象大使,主要为央视著名的新闻主播和主持人,如李瑞英、李修平、鞠萍、董浩、刘纯燕等。第二类是活动推选委员会委员,如航天英雄杨利伟、表演艺术家吕中等。第三类是与获奖人的故事相关的普通人,如获奖人的亲人、师长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
我们没有选择邀请时下当红的明星大腕为晚会“锦上添花”,尽管他们也许会带来一些短期效应,但我们更看重活动一以贯之的总体风格和更为持久的社会效益。
我们的颁奖嘉宾都与活动本身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都对获奖的孩子有自己一份特殊的感情,因此他们在为获奖人颁奖、致辞时,那些或感动,或褒扬,或鼓励,或升华的语言无不充满着真情实感,这些涓滴成河的言辞流进孩子和观众们的心田,滋养对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追求。
今年的十佳少年之一迟凯琳,数年来与善良的继母相互扶持,照顾着生病的父亲,把笑容和希望重新带回了曾经破碎的家,但她对继母一直以“姨”相称。当继母作为颁奖人把奖杯放到迟凯琳手中的时候,她的一声“妈妈”让全场潸然泪下。
历届“孝心少年”颁奖典礼中,不乏上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人场面。这样的收获有赖于对节目每分每秒的“精耕细作”。
文艺元素
四年来,颁奖典礼中出现的绝大多数文艺元素都是量身定做的原创节目,这使得晚会的调性始终和谐统一,有利于核心受众的培养和品牌价值的形成。
主题曲《众里寻你》是一首曾经由韩红在春晚演唱过的公益歌曲。经过重新编曲后,每年都会以全新的方式(独唱、对唱、童声合唱)演绎,成为了节目最重要的CI标志。同时,根据每年晚会的侧重,活动相继推出了由吕远和词作家任卫新等创作的《慈孝若晴天》《妈妈的怀抱》等歌曲,歌曲内容紧扣主题,语言平实,旋律优美,易于传唱。此外还采用过由平安演唱的《星星不眨眼》这样有很好契合度的公益歌曲。
在舞蹈设计方面,既有开场、结尾强调整体气氛的大歌舞,也有偏重意境造型的《妈妈的红灯笼》,还有以叙事性为特色的《游子吟》,把父母与孩子相互陪伴的一生用四段舞蹈进行概括提炼。这些舞蹈融合了民族、现代、古典芭蕾等多种风格,表演阵容全部由以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为代表的儿童舞蹈团队组成。
在朗诵作品方面,既有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也有普通中学生创作的《孝心的轮回》;朗诵者既有方明、张筠英等前辈大家,也有郎永淳、刘纯燕等中青年朗诵家,他们凭借对作品精妙的掌控能力,为晚会的主题开辟了一个深邃的情感向度。
值得一提的是,颁奖典礼连续三年创作了以孝心少年的真实故事为蓝本的情景剧和音乐剧。前者以戏剧的手法,把两位十佳获奖人在短片中略去的内容进行了艺术再现,后者则选取了三位未能在颁奖典礼中露面的特别 文艺元素与事迹短片、现场采访和颁奖环节的水乳交融,产生了不同的化学反应,可以是渲染,可以是升华,可以是补充,可以是延伸。它们是在颁奖典礼整体叙事、情绪和节奏构架的统摄下构思、创作和编排的,是专题晚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视思维向活动思维转换
现代人所面对的是天文单位级别的信息量,注意力转变很快,传统的狭义的电视思维要向广义的活动思维转换:整个活动要有较长的时间跨度,并具体划分时间段——活动启动、事迹收集、前期采访、短片展映、人物推选、晚会播出、活动回访——针对每一个时间节点设计相应的活动内容。
比如,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启动仪式实际上属于微型的演出活动,之后的两年,我们与央视网深度合作,以微访谈、 在活动推广期间,我们举办了“请到我家来做客”的夏令营活动,请各地方的孩子来到北京,与志愿者家庭一起生活、交流,一起参与央视少儿频道栏目的录制。此外,还开展了孝亲文艺作品征集活动,获奖作品直接成为了晚会中的节目。
在晚会播出之际,我们同步推出由活动形象大使宣讲的“新时期新孝行”系列宣传片共10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观众的好评。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媒体事件
首先,活动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迫切的现实意义,依托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和机构,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几年来,全国有上万所学校自发地组织收看颁奖典礼,撰写读后感,还产生了围绕孝亲文化的各种地方性评选、中小学主题团日、队日等活动,在“新时期新孝行”的引领下逐渐形成新民俗。
其次,相当数量的获奖少年正处于生活的逆境,他们也代表了需要社会关怀的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等,这就让活动天然具有了公益性。
第三,吸引政府和社会资源向道德建设领域倾斜,出台政策,建立基金等。
通过现代社会诸多的媒体和通讯手段——央视的权威平台、强势新媒体平台、新兴的直播APP平台、广泛应用的社交媒体平台——形成合力,把“孝心少年”逐渐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媒体事件。
通过几年来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我们感到“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所引起的社会反响是多方面的。
孩子们对孝心少年的钦佩激发了他们关心、照顾长辈的巨大热情。在历年“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播出后,很多孩子都会流着泪写下感想,他们认为这些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孝心少年”们的事迹,还引发了许多观众的善心和善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此外,我们也从活动的各个合作单位得到了积极的反馈。他们表示,“孝心少年”是新形势下开展少年儿童道德、品德教育的好的载体,也为广大。社区,家庭和孩子搭建了一个参与的平台。
今年“孝心少年”的一支宣传片采用了孩子全主观视角的艺术手法进行了构思和拍摄。从某种意义上,它也代表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工作者的态度:始终和孩子们在一起,尊重他们,支持他们,引导他们,快乐他们。为他们不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他们营造健康、美好的成长环境。
了解更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资讯,请长按下方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