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投稿。
编者按:经常有人问,两反的非公编制(事业编制、工人身份等)是否转隶?其实,从公开报道看,这个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由于实际情况前差万别,各地做法都会结合本地实际有所不同,公开报道中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只转公务员(政法专项)编制,也有地方事业编制等也会随整体转隶,都是以所在地方设置的条件为准。其实,公务员只是一份工作,我们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和奉献,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可是,话虽如此,但是很多反贪反渎人早已把工作看成了事业,看成了一种情怀,而非只是一个谋生的岗位。“文短情深、话简意到”,不论你们是否转隶,都希望能够更加重视你们、更加关怀你们、更好解决问题,不论如何都祝福你们未来在新的岗位再创辉煌,这也正是我们从事反腐工作数年的初心,因为你们无愧于业、无愧于情、无愧于心。
老李的荣耀与苦恼
见证反贪局从诞生到终结的廿年青春
一个组织的良好运转总是需要一群为之奉献的人们,从大处着眼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个机关大院和闪亮的牌匾,而从小处着眼这一个个繁忙运转的组织正是由鲜活的个体所组成。而今天,我要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D区人民检察院反贪战线上普通的一员——老李。
初见老李,我总觉得与我想象中反贪战线检察官形象有些差别,工作中老李要么是深色波点衬衫要么是一身运动服打扮,配上总拿在手上的真皮手包,还在办公室自己煮咖啡,似乎更像是个成功商人才对。经过半年的相处,我渐渐发现了作为检察官老李在工作中的另一面,也让我见识到了一个与反贪同岁的检察老兵的工作状态。
老李告诉我,年从部队服完兵役,其参加工作伊始就来到D区人民检察院,适逢反贪系统年在全国各地成立,他便一头扎进反贪污贿赂战线的队伍中,除了期间在下辖检察室工作锻炼两年多外,至今从未离开过反贪工作岗位。可以说就工作而言,老李是与反贪一同出生成长,并将伴随着监察体制改革的号角陪伴其工作了22年的反贪局走向制度设计的终结。
聊起二十余年间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发展,老李感慨道,现在的侦查工作日趋规范,包括政府和公民的全社会法治意识也比自己刚参加工作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90年代D区反贪局并没有自己的办案工作区,基本是包下某个宾馆的一层进行涉案人员的传唤、讯问、讯问等工作,因为当时尚缺乏羁押时效的法律规定,反贪干警们为了办案也吃住在办案宾馆,与家庭聚少离多。
谈及敏感的刑讯逼供,老李说如果过去还有些为了破案立功心切,刑讯逼供的情况,随着刑事诉讼制度的日益完善,现在在办案工作区全程录音录像监督下已经不可能会出现了,用老李的话讲是“谁也犯不着这样了,为了破案把自己整进去,不值!”,朴素的话语中流露着我国法治进程在基层检察机关的快速发展,流露着一个在反贪战线奋斗了二十余年老兵的荣耀与不舍。
然而在繁忙而充实的工作中老李也有自己的烦恼,面对已经全面拉开大幕的监察体制改革,检察院反贪、反渎、职务预防部门都将并入监察委员会,这不仅是在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层面,对于基层治理体系和政治生态结构也是一次较大的变动。在这项转隶工作中,检察院政法编、事业编、工人编中哪些人员可以转去监察委尚没有明确的具体操作方案。以D区检察院反贪局为例,因过去编制管理原因,反贪局混岗混编现象较为严重,现有14人的工作团队仅4人是检察院公务员政法编制,事业编3人,工勤编人员5人,临时聘用2人。
老李95年参加工作时就是工人身份,近些年因为单位为解决案多人少的情况又招录的新进人员也多为事业编或临时工身份,这些事业编与工勤编人员要么是具有丰富的一线办案经验,要么是科班法律专业大学生乃至研究生,多已成为反贪队伍的主力干将。转隶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有单位积累的编制管理问题将成为改革成功与否的一项关键问题,随着试点工作在全国的全面铺开,各地对待转隶队伍中事业编、工勤编人员的态度也不尽然一致。倘若一刀切只有政法编公务员才能转隶去监察委,不仅对于未来监察委员会具体办案工作上是一个巨大的人才浪费和损失,而且对于转隶过程中检察系统的稳定也将带来不利的影响。面对已经到来的顶层政治改革,还需要基层在制度实施上充分发挥灵活性与基层智慧。
昨天晚上,我路过老李办公室,发现他半躺在沙发上正在看手机,敲门进去聊了两句我就赶忙出来,敏感的时间点上似乎任何多余的一句话都会带来不必要的感伤和悲壮。最宝贵的二十年青春已献给反贪战线,所有的技能包也都在反贪工作中练就,转眼早已过不惑之年,倘若不能前往监察委继续在职务侦查工作中奉献才智,老李们不免要问自己的出路何在?检察院又会在哪里安放自己早已不年轻的心灵?
祝愿老李,也祝愿所有和老李一样为祖国反贪事业奉献出青春热血的检察人!无论未来的人生舞台在何处,愿永远年轻,永远热血澎湃!
今天,我们只推送这一条!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