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ldquo风景杯rdquo

若水如诗

★在庐山,遥想江州司马

心栖草堂

那一年,厄运落在你的头上,你的仕途就像风雨中的鸟巢,随时都有可能倾倒。那是唐宪宗元和十年,宦党专权,割剧势力蔓延,大唐的强盛开始转衰。一场被筹谋好的刺杀在长安街头上演。堂堂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的刺客一剑封喉,这场血腥风雨震动了朝野。身为左拾遗的你直言上谏缉拿凶犯,你正直的言行触犯了藩镇势力的权贵,他们合谋告状,奏明你以下犯上,越俎代疱,拿你母亲不慎落井一事大做文章,诬陷你不忠不孝,以致于龙颜大怒,贬你去江州,做一个小小旳司马。

素以“雄,奇,险,秀”闻名天下的庐山,云雾缭绕,如梦如仙,泉水淙淙,林壑优美。群鸟唱和于幽深的山林之中,山风鸣响在峡谷沟壑之间。这里更有千年的寺院—-佛教领袖慧远在公元三九一年建立的东林寺,是中国南方最早的佛教中心,你怀着对东晋著名高僧慧远遗韵流风的景仰,带着一群文人雅士,遍访东林寺,密切地结交众僧,甚至夜宿东林寺,深夜读佛教经典。有你的诗为证:“最惭僧社题桥外,十八人名空一人”。你甚至以“十八贤”自比(慧远与“十八贤”结白莲社共修净土之说形成于中唐时期),本来受佛教思想影响之深的你,更加坚定了对佛的信仰,于是你专注佛经,不问朝事,只做好江州的司马,谨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名言,决定终老庐山,准备建一座草堂。

秋高气爽,雁阵南飞,秋的笔墨把庐山涂成黄色,你开始伐木砍竹,用木头作为撑起草堂的骨架,山竹围成墙壁,屋顶被茅草覆盖,遮挡的幔子用苎麻编织。草堂前宽阔的平地筑了一个平台,台南修了水池。山间的野花开了,枯草由黄变绿,在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一座简陋的草堂矗立起来。名曰:庐山草堂,又曰:遗爱草堂。

四季轮回,景色不同,你在草堂身心舒畅,物我两忘,在流年的时光里把山水珍藏于心,怀着对自然造化的敬畏,把心中的思绪,挥墨成一行行抒情的诗句。撰写了三百余首(篇)。把约八百首诗作分类编成十五卷,分成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在这里你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一大盛事,著名的《琵琶行》就诞生在此地。从此你在文坛遗世独立。《琵琶行》与《长恨歌》名垂千古,妇孺皆知,洛阳纸贵。正如唐宣宗写了《吊白居易》:“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得皇上赋诗凭吊的仅你一人!

这是一个忘忧的庐山,清空了官场的纷争和黑暗,这是一个快乐的草堂,慰藉了一颗哀伤和无奈的灵魂,这是一个人间的桃源,悦纳了归隐者的纯真。这是一个文学的殿堂,为中国文学史书写了重重的一笔。正如你说“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但命运和你只开了一个玩笑,终老庐山意愿未能实现,三年之后你被召回朝廷。从草堂走出的你,从此淡定红尘变幻,世事沧桑,闲看花开花落,云栖云散,真正做到了独善其身。

此时,我就站在草堂,此草堂非你当年的彼草堂,是模仿你当年草堂的风格而建。我仰望你高大的汉白玉塑像,就像在江州仰望巍峨的庐山,你伟岸而立,昂首远眺苍茫无尽的山水,飘然的衣袂和翩翩的胡须,尽显你当年的风采。那一池清水,一汪溪流,满山碧草树木,都在夏日的风中诉说着你的旷达睿智和闲适。

花开山寺

我知道大林寺是因了你的诗句,还有你诗句中的桃林。

这座对近代佛教的兴起有历史影响的古寺,据说当年四周花木旺盛,果树成荫,由高僧亲植的西域娑罗木宝树,高干巨擎,枝叶如盖。你在《有大林寺序》载:“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此地实匡庐第一境。”于是你成了此地的常客。

仲夏时分,我循着你的脚步而来,怀揣着那片灼灼盛开的桃林,寻觅着那座千年的古寺。古寺何在?大林寺遗迹今已难觅。在时间的长河里,古寺遭受自然风雨的侵蚀,几经修复,几经衰败,最终成为一片废墟,后来兴修水利,那遗留的瓦砾,残桓断壁湮没在湖里。让人只能望湖叹迹!

迎接我的是美如其名的如琴湖,这一泓清凌凌的湖水被远处的墨绿和近处的翠绿拥在怀里,绿的山峦和绿的柳杉在怀里倒立,倒立的还有白色的木亭。湖水宛如身着靓丽衣裙的少女,她手持琵琶,眉清目秀,流转着纯净的明眸,坐在山坳里,纤纤素手舒缓出天籁之音。山间的凉风和一湖的湖水滤去了我从都市带来的燥热之气。

沿湖而行。“花开山寺,永留诗人”“花径”这白色的字迹赫然入目。硕大的“花径”二字在石门的上方,对联刻在石门的两侧。入门,方石铺陈的路向里延伸。这是你千年前走过的那条路吗?古树葳蕤,藤蔓缠绕着枝叶泼洒在路边,野花散散漫慢,幽林里传来脆生生的鸟音。走过拐角,一座红色小亭站立平地,形如雨伞,用六根木柱撑开。走近俯看,亭下是一圆形的石坑,如一口浅井,底部雕刻着红色“花径”二字。回转目光与大石上著名的《大林寺挑花》诗句不期相遇,字体遒劲有力。四周桃林茂密,枝枝叶叶旺盛着碧绿。

哦!一千多年前你就在这里,在开满桃花的路上,吟出了千古绝唱的诗句。

我站立原地,手扶着红柱,神思蹁跹,遥想着千年前的诗人。

在挑花过了花期的夏季,一行一行的游人向公园走来,我漫步这里,微风摇动着树叶,我嗅到了空气里遗留的浓浓的古典韵味和唐诗的气息。

我想象着,这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句回响在午后的山里。那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是历史的留声机,录下了携着花香和草木之味的声音,这回音在春天的阳光下发酵,生根,植在人们的心里。从此后世的文人雅士,趋之若鹜,踏着你的足迹,在桃花丛中追寻你的诗魂。山寺已经融入脚下的土地,而年年复开的挑花却从唐代一直开到现在,她传递着诗的信息。

作者简介:

若水如诗,女,原名王群,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校园文学委员会理事。祖籍陕西商洛,现居杭州。散文、小说散见于《岁月》《青春美文》《读者》《中国散文家》《意林》《华夏散文》《文学校园》《浙江作家》《浙江工人报》等。有散文被选入高中毕业语文试题,收入高中语文题库。曾获得杭州市作协优秀作家奖。在国内征文中散文二十多次获奖。散文获得国务院新闻办作品评选最美文笔奖,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金奖,中国散文学会“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散文集《若水如诗》获得全国教师文学专著奖和首届浩然文学入围作品奖。

第五届“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征稿启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在旅途,有多少风景美不胜收,快快写出你耳闻目睹的风景文字吧!应广大作者的强烈要求,继连续四届成功举办“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征稿的基础上,现经《文学与艺术》《世纪诗典》《中外华语作家》《世界诗人》《新时代诗典》五大微刊和《都市头条·新时代文艺》《都市头条·中国文学》《华人头条·新时代中国》三大头条研究,决定联合举办第五届“风景杯”中国作家、诗人眼中的旅游名胜景点大奖赛,自即日起开始征集作品。

一、征稿体裁:

散文(不超过字)、诗歌(现代诗、古体诗、歌词、辞赋、散文诗均可)。每人散文限投一篇,诗歌1—10首,请勿重复、反复、变换名字投稿;

二、投稿要求:

写作你眼中最美的旅游景点,地域、时间不限。每篇(首)除题目外,如能加上副标题,注明所采写的景点名称、地理位置(含省、市、县、乡镇、景点全称)更好,并在稿件后面附上作者简介、个人照片一张(一定要注明笔名、真实姓名、性别,出生年月、邮编、地址、收件人、电话、电子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xiongmiaoa.com/zfjj/45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